文/涅阳三水
读了将近半辈子的书,突然间让写一个书有关的故事,却是一下子懵了,不知道写什么才好。
想了又想,在记忆里寻觅了又寻觅,还是写第一次带着孩子们读的那本书吧。
那本书的名字叫做《呼唤生命》,应该是英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作品。
这本书是怎么来的呢?
又努力地进行回想,在师范读书的时候,用手抄下来的。
为什么抄书呢?
。。
那个时候的生活异常拮据,每个月几十元的生活费,需要写稿子换稿费来维持肠胃的饥饱。
经常写的稿子,投送在当时市里的一个广播电台名叫《星光月亮湖》的文学节目,每天一篇散文或者一首小诗,可以换取十元八元不等的稿费,一周五天,也有四五十元的稿费到账。
三年的师范生活,就是这么维持过来的,当然有的时候,稿子没有被采用就会饿肚子,饿肚子的时候,都是同学接济的。
要输出,必定要输入。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就是我输入的场所。
学校的阅览室的借阅记录簿中,几乎每本书都有我的借阅名字。
。。
第一次读到《呼唤生命》这本书的时候,那种对生存的渴望,一种对生命的追求,深深震撼了我。
再加上我当时的生存状态,这本书几乎是写到我的生命深处。
当时第一遍是默读过来的,忍不住又出声朗读了一遍过来,最后还是忍不住,一个字一个字把它抄写了下来。
同学们看到我抄写这本书,都把我视为怪物,几个要好的同学说是买这本书送给我。
那会儿的小县城,根本就买不到这本书,更别说还有网购这回事。我甚至还跑到市里的书店去买,结果都没能实现。
用了两个星期的课余时间,我把这本书抄写了下来。
用我当时的话说,全当是练字了。
。。
毕业之后,走上讲台,书不仅是我一个人读,还拿到了教室里给孩子们读。
当我拿出这本奇特的书,在孩子们眼前晃动,孩子们纷纷说:“这是本子,这不是书。”
我行走在孩子们中间,一页一页翻动着,把抄写下来的书,呈现给孩子们看。
看到有孩子的眼睛红了,他们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书可以这样抄写下来。
因为这个原因,那本抄写下来的书,他们听得特别认真,无论是课堂的交流,还是课后感受的书写,都特别的令人动容。
。。
更让我惊奇的是,这本抄下来的书读完之后,有孩子萌生了自己写书的愿望:“我也想写自己的书,可以吗?老师?”
这是一份多么令人欣喜的举动啊!
当然可以!
孩子们一呼百应,开始了流水式的故事,那个班级里有25个孩子,每人写了2~3页的内容,到那学期结束的时候,写下来了三个作文本。
作文本有将近30页,一页300多字,一个本子下来,将近一万字,三个本子,也就是三万字左右。
对于当时10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实在是了不起的创举。
。。
遗憾的是,当时刚参加工作,没有什么经验,不知道如何好好保存这些东西。
只是简单的地把本子保存下来,存放的时间久了之后,上边写的字都已经消失了,看不到了。
现在想起来,也还是心心念念。
如果是现在的话,拍成图片转化成电子档,是多好的一份资料呀!
不过这件事,因为我抄写的那本书引起,想想也是挺美的一种阅读的回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