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副业是拓宽收入渠道的一种方式,很多伙伴也想通过写小说得到一份收入,很多平台也开设了专门的培训班培养网文写作人才。且不看罗列的大神、小神级别有多么牛的收入,就是刚入局的新人每天坚持日更也能够拿到每月一两千的全勤奖金,阅读量上去了,再转化为语音版权、实体书版权,也能让自己的时间被出卖好几次,产生“睡后收入”。
写作群里一位上海的宝爸,在今年年初的时候过审了一篇小说大纲,他上班之余每天日更3000字左右,后来遇到封闭,期间单位不再支付工资,正为现金预留不足发愁的时候,他的半年稿费到账了,一万两千多元,钱不多,但是及时雨。他在群里感慨,多一份收入多一份安心。
看到这儿,很多喜欢写作的小伙伴也有跃跃欲试的心思了吧。可是,小说到底该怎么写?有很多故事和想法怎么能写出小说的调性来?什么样的小说才能吸引读者……这些问题就像一堵墙,把人挡在了小说创作的城外,城外的人干着急没办法。
而《小说创作基本技巧:情节和结构》这本书,就是这堵墙上突然打开的窗,让我们能看到城里的世界。从题目上我们就知道这是教人技能的书,“一书在手,吃透创意写作原理和技巧”,对想写小说而无门的伙伴们来说,这真是一本“想个媳妇来个嫚儿”的宝藏书。
本书作者是英国作家、剧作家、诗人克里斯·赛克斯,他在牛津大学等院校教授创意写作课程,在教人入门写作、培养讲故事必备技能、创造真实可信的人物和展开情节叙述等方面,他十分精通。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走进城内的世界。
先从如何入手谈起。
01如何入手?画虎画皮先画骨
画虎,骨就是风骨,没有风骨的虎自然就失了威风,而比起画皮毛,画骨是最难的。写小说也是如此,小说的骨就是结构,故事需要搭建一个结构,然后才能把讨喜的文字填充其中,因此,写小说要遵循“先骨架后血肉”的顺序。
作者提到:“构建优秀的结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如何搭建结构呢?这里要避免几个坑:
第一,整体逻辑感失调。
把写作的重点放在细节的描述上,尽管文字优美、恰当,但对整体的作品服务上有着明显的喧宾夺主,将故事的动力和意图挤到一边,这样的写作就是失败的。这也是小说投稿时让写大纲的原因。
第二,刚着手搭建就力求复杂。
这样会导致想法很多但无从下手,书中提供了一个简便好用的方法——从最简单的故事结构开始。我们最熟悉的结构就是开头、中部、结尾,运用“因果关系”将三部分联系起来。
1. 先从最合理的逻辑开始,用“因果”串联。比如开头是“我做的最糟糕的事是醉酒驾车”,中间是“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蠢”,结尾是“结果我撞车了”。整个逻辑清晰,也容易理解,但平舒直叙,故事平淡无奇。不要着急,下面给故事加点变化。
2. 引入一个随机因素,让故事“失控”。
比如把上面的结尾改成“结果是我结婚了”。这就给故事创造了发挥的空间。醉酒驾车还抱得美人归,中间发生什么事情了?是恰好撞了行凶的坏人,无意中完成了英雄救美;还是醉酒驾车实现了穿越,穿越到哪里和人结婚?还可以创作很多的故事,不是吗?
这个方法能让我们打破惯性思维,尽情发挥想象,把偶然性注入到故事中,这些意料之外会激发我们的创造性,给作品带来吸睛的效果。
3. 合理制造“跳跃”,逼自己造桥。如同上面的故事,看上去逻辑并不那么合适,这就是“跳跃”。写作中通过造桥,把这些衔接不上的缺口补上,而这些缺口恰好就是故事的转折点,是最吸引读者的地方。
第三,不注重“三围”。
梦露之所以迷人,很重要一点就是三围和身体的比例很恰当。故事要迷人,开头、中部、结尾这三部分也要有恰当的比例。三个要素要旗鼓相当,这样才能形成像三脚架一样相互支撑得住的稳定结构。
搭建好骨架,下一步就需要往上悬挂血肉了。这也是威尔基·柯林斯所说的“让他们笑,让他们哭,让他们等待”的故事之关键所在了。
02如何推进?人物是为情节服务的
人物是情节的主体。故事的过程也是人物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转变的过程,人动起来就能推动情节的发展。比如《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从一只石猴到花果山的大王,到菩提祖师的弟子、弼马温、齐天大圣,以及后来的唐僧的大徒弟、最终的斗战胜佛。人物的变化伴随着整个故事情节的推动,从而完成了开始、中间和结尾的整个过程。
那该怎样推进情节呢?
首先,制作情节梯。
人物从一种情景或心境转换到另一种,给人物赋予他们可能拥有的外貌和行为特征,赋予一维或多维的性格特点。
情节梯的作用就是让人物逐步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并逐步把故事推向高潮。看看下面这个图示的案例,我们就一目了然了。
十二步情节梯标注的是十二种不同的情绪,在不同的情绪里堆砌出来的情节串起来,把逻辑调整合理,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不是很神奇?
其次,制造冲突。
冲突包括人对抗人、人对抗自然、人对抗自我三种形式,我们在塑造人物时,也必须以其中的一种为中心。比如《蜘蛛侠》,都是以英雄如何PK掉阻碍或对手而推动情节的,《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也是如此,知道了套路我们在创作中也会事半功倍。
最后,填补漏洞。
这些薄弱点往往就是“包袱”所在。当我们发现构建的人物做了不符合性格的事,那太好了,能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就能给读者出乎意料的感觉。
当然,有些漏洞是我们故意留下的,把重要信息隐藏起来,这些破绽就是为后面的转折留有伏笔,等到这些信息能发挥最大作用的时候,再把包袱抖出来,从而让读者的思绪跟着情节推动上下起伏,这一点也是小说写作者要掌握的核心。
因此,人物为情节服务,而非情节服务人物。
书中给出了公式:
“多些人物塑造=少些情节设计;多些情节设计=少些人物塑造”
写作时要注意情节和人物两者的动态平衡,不能过于偏颇于哪一点。
03如何平衡?把握每个阶段的比例
完成第一步和第二步的骨肉结合后,把握故事的阶段比例显得格外重要了。
作者把故事分为四个阶段:交代、纠葛、高潮和冲突解开。
第一,交代。介绍主要人物和戏剧化情景,可以从某个场景开始,把关键的部分信息讲述出去,把读者拉入到情境中来。这里是个引人入胜的地方,简单明了、充满了未知,等待读者去联想、继续阅读和探索。
第二,纠葛。是冲突渐进的阶段。交代和纠葛间差一个触发事件,但当触发事件引起了起始行动,它就完成了使命。
接下来,就要设置障碍,比如唐僧取经,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阻碍,而每次遭遇挫折、打怪升级都让角色更加饱满,故事更加戳人。等到“量变达质变”时,多个小纠葛累积到顶点,引出人物即将爆发的行为和回应,这代表着高潮的到来。
第三,高潮。是故事的最高点,人物面临的危险和回应行动都达到了巅峰,是最为紧张、扣人心弦的状态。当然,高潮不会持续很久,比如唐僧师徒四人取得真经,这个故事就到了巅峰。后面就要让读者知道,他们关心的所有问题都有了解决,人物都有了交代,这时候冲突解开,故事也就要结尾了。
不难发现,四部分的主要内容集中在“纠葛”这个阶段,交代简单明了、高潮简短激烈,那到底遵守什么样的比例更加合理呢?作者提供了一张图表,也不难看出,纠葛部分占到总篇幅的75%左右。
我们在写小说时,除了开头要写得诱人,大量的笔墨还应放在“纠葛部分”,把埋藏的伏笔、积累的包袱在这部分里一个个地丢出去,让冲突从小到大一点点发酵,最终在高潮处迸发,结局让冲突解开,这样小说才算完整。
但结尾部分可以选择暂时解开冲突,下一次仍会有新的冲突再出现,这样才有了一系列的作品问世,比如哈利波特系列等。
写在最后
写小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最好的开始就是当下。与其在创作之城的门外徘徊,不如透过《小说创作基本技巧:情节和结构》这扇窗,看一看、望一望,更重要的是拿起笔一边想,一边写。
只要开始,就成功了一半。
另外,这本书干货太多,共十五个章节,涵盖创意写作中各种问题,从基础故事模型到实用创作技法,从丰富的理论知识到大量的实战练习,难以一一表述,最好的方法就是读原著。
这本书给想入手学习小说写作的人们提供一条便捷的渠道,让我们少走弯路,慢慢阅读它,细细练习它,终会让我们感受到“慢即是快”的神奇,助我们顺利地突破创意写作的那堵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