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自己笨拙

此篇灵感来自于“播客:一把卷尺”和周岭的《认知驱动》一书。

面对写作挑战,应该接受初始的笨拙,将大目标拆分为小步骤,并保持持续的进步和实践。

世界上有两种失败者,一种是什么都不做的人,一种是什么都想做好的人,而我经常是第二种人。最近陷入了混沌状态,不知道写什么,有时候写到一半又写不下去......距离上一篇公众发布中间停滞了6天,在这6天的时间里,我不停的听播客,看书,刷抖音,来寻找灵感和素材。在准备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思考了两天,此篇主要讲“输出”。

不知道输出什么

首先我想先给大家打个气,输出它是一件成本很低而且门槛不高,不需要很大勇气的事。在这之前我一直陷入到一种很大的思想陷阱里去。写作其实就是此时情绪此时天,我随笔记录就可,不需要很精致的文笔,优美的文字...但是一旦陷入到了你的文章需要发布到网上被更多的人阅读时,这个恐惧感就随之而来。担心自己写的不够好,这篇文必须正式,且是有价值的,每天的选题必须非常有益...导致输出本身成为了心理负担。再或者就写出来没有正反馈,没动力写下去了。

我在生活中其实是不怎么爱发朋友圈的一个人,这不是生活里的钝感力。反而我是在对待生活里是一个非常稍微敏感的人,很多小细节上能发现不同美从而感触颇多。微博和抖音刚火的那一年,我也是非常喜欢分享的,一些当下的心情,无关任何“标题”,但是随之网络的传播,很多不好的反馈就接连冒了出来,这导致我不愿再分享与输出的原因,因此能够扛起很多的事情。

后来又觉得自己的生活日复一日......其实并不是日子是重复的,而是我在重复。

输出最重要的事“出”

这几天看了播客:一把卷尺”和周岭的《认知驱动》,我终结一些输出方法。

1、最简单的输出,就比如说今天看到哪里的花开了,然后拍下一张,修一下图,发到朋友圈、公众号、微博、或者你的任何社交媒体上,配一句你当下的心情,这也是一种输出。

2、不要觉得日子是重复的,比如今天去看电影,那看完之后的观后感,或者影视评,都可以写在电影的评价里。一些网购后的使用心得、在抖音或者微博等各大社交平台上都有评论区,都是一种输出。【划重点:我是鼓励大家在社交媒体上正向输出】

3、当然输出重要的补给就是输入,平时阅读是少不了的,不然就会脑袋空空,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像很多小伙伴平时工作、家庭比较忙,无法有30分钟以上时间去阅读纸质书籍,那听书、听播客就是一个很好的阅读工具,哪怕只有十几分钟的碎片时间,也可以将当时听到的感悟用文字或者语音形式记录下来。再发表在你想发表的平台。【重点!】一定要第一时间记录,或者发表,不然过了那刻感悟之后再去发,就会有诸多纠结,从而你的输出就只能藏在备忘录里被遗忘。

当你慢慢的形成习惯,便有了正反馈,而正反馈是有助于我们精进的催化剂,也是寻找下一期素材的关键驱动因素。

“复制”可以带来无限可能

周岭的《认知驱动》一书中说道,“而作家是“复制”类职业,当他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之后便可以安心睡觉去了,而这篇文章在他睡觉的时候也会被复制、传播、赞赏。只要它有长久价值,那么即使今天没有产生收益,明天、后天也可能产生,甚至五年、十年后仍能产生收益,长期收益无法估量。”

好的作品需要长时间的知识喂养,脑子每天都在辨别你给它吃了多少好东西。从而转换成智慧进行储备。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一篇可“复制”的文章,不再是当下几分钟的所思所感。也不是当下流量话题,当下人爱听的,急于求成的文章是做不到“三五年之后还能产生影响力”的。所以产出慢没关系,你脑子里有什么就把它先写下来。前言不搭后语,甚至是不是完整的句子都没关系。因为写作的过程就是重新梳理思考的过程。开始写之前,你可能没有想法,但一旦开始写起来,你就会发现思路被重新梳理起来了。在不断写的过程当中,甚至你会发现你有了不少原来没有的新想法。【这个方法我也在用,适合于我这种刚开始写作的】

“利他”思维写作

再到写作这件事情上,在提笔之前,列出此篇写作的几个问题:“我写的这个东西对别人有用吗?对谁有用?”这个问题就是你写作的目标,当你要面像对别人有用去创作,这也是最高级,永远不会过时的写作技巧。

把利他的思维落实在写作当中,且持续输出对别人有用,那正反馈和影响力,既会随之而来。

来自于《一把卷尺》

希望你也能有所启发,也希望我们都能够成为有强大输出能力的人,在彼此想拥有的舞台上站上C位,闪闪发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