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先生一直是我认为比蔡康永还会说话的人。他的《把话说到心窝里》我也看了好几遍。里面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谈论到说话的技巧,特别是从听话者的角度出发,学会换位思考,关注“弦外之音”。咱们不妨一看:坏话好说、狠话柔说、大话小说、笑话冷说、重话狠说、急话缓说、长话短说、虚话实说、废话少说……还有正着说、反着说、托人说、自己说、抢着说、闪着说、缓缓说、快快说、换句话说、忍着不说……看了之后是不是有点晕?是不是觉得咱中国人说话太费劲?这些非常符合中国人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但是只是一些“技巧”的组合实践起来还是比较难的。自从跟小荻老师学习沟通后(详见前文#30天专注橙长计划# Day 5 当我学沟通时,我学些什么? - 简书),我突然发现这本《把话说到心窝里》就可以用有效沟通三要素这一个“原则”来把握。今天不妨就来分析一下。
沟通就是用你的对象想听的话,讲你的观点,达到目标,这三要素就是对象、目标和观点。
首先是对象。“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一直被认为是个贬义的词。但是一个沟通高手一定是会根据对象的身份地位、性格爱好等采取不同的方法。有些人会觉得领导难伺候,就是不了解他的性格和行为特征。我们办公室曾有个笑话,有个女领导抱怨自己又长胖了,一个男同事就说“您不胖啊,也就120斤吧。”这位女领导估计110斤......后来这个男同事还反思说,我家那位都有120多斤,感觉两人差不多啊!我们几个瘦子同事只好现身说法让他明白“好女不过百”(尽管他还是不能接受这个理论)。另外,有些人和家人沟通时语气就特别不好,就是因为没有摆正与沟通对象的关系。就因为是最亲近的人,更要互相尊重和关爱。
其次是目标。沟通的目标更多的是通过影响思维而改变行动。例如,你要去买件衣服,和小摊的老板砍价。如果真的想买,一定不能只说东西如何不好,价格如何贵,不然你走了老板也不会挽留。再如,你想要加薪,就不能以辞职为威胁去找老板,万一老板爽快地同意你辞职呢?有时候我们以为声东击西很聪明,但往往会偏离了自己的目标。但直接也要注意方式,比如“丑话说到前头”,就不如“坏话缓说”,更能达到“既汇报了事情又不让对方生气”的目标。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个例子。两个女学生打破了爸爸的古董茶壶。一个对爸爸说,“爸爸!我给您泡茶,泡了这么多年,都很小心,可是今天不晓得怎么搞的,把茶壶打破了。 ”爸爸先一怔,然后笑笑,故作没事地说,“破了就破了,东西总会破的,改天再买一个新的吧。 ”另外一个战战兢兢地报告:“爸爸!我打破了茶壶。”“什么?把茶壶打破了,那是古董啊! ”老爸脸色大变。“爸爸!可是我今天不晓得怎么搞的……”她解释。“你心不在焉!粗心!”“可是,我给您泡茶,泡了这么多年……”她又解释。“你还强辩? ”老爸吼了起来。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要说些软话?这并不是世故油滑,而是懂得如何以退为进,可是大智慧呢!
最后是观点。这点很重要,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平常咱们沟通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无心之言”。目标性太强的“选择观点”,会不太考虑对方的感受,反而难以达到目标。而基于对象的“表达观点”,才能把“直接却不好听”的话变成“委婉好听”的说到对方的心窝里。比如,你不希望朋友的熊孩子把家里的花草折了,选择观点是“我养了那么长时间的花都被你家孩子折了”,表达观点可以变成“让你的孩子远离那些花,它们有刺还会引起过敏。”这样是不是一下子觉得自己的情商提高了很多呢?
让我们一起学习有效沟通三要素,把话说到别人的心窝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