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高度关注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作为家庭教育关键环节的家长一环够不够强。
家长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可如何提升家长的格局又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每一个家长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成为家长的那一刻,家长与孩子是一样的,对未来的一切都是现学现用的。
要想在家长这个身份上做的够好够强,就要不停地学习,以小学生的心态终身学习,陪孩子一起成长。
今天继续分享《家庭教育口传书》——一本我被序言吸引的书。
上帝为我照相 一个小女孩每天都自己从家里走路去学校。 这天早上,天气不太好,云层也渐渐变得厚了起来。到了下午风吹得更厉害了,不久开始打雷闪电,而且还下起了大雨。 小女孩的妈妈非常担心女儿被打雷闪电吓着,甚至被雷击到。雷雨愈来愈大,闪电像一把锐利的剑刺破天空,看到这种情景,妈妈更加着急,急忙开着车,沿着到学校的路线找去。 当妈妈看到女儿时有些惊讶,小女孩不但没有任何害怕,反而每次闪电时都停下脚步抬头向上看,并露出欢快的笑容。 妈妈看了许久,终于忍不住叫住小女孩,问:“宝贝,你在做什么呢?” “妈妈,你看上帝刚才帮我照相呢,所以我快乐地笑啊!”小女孩不慌不忙地说。 孩子对自然都是有一种懵懂、善意的理解,父母对此应该尊重,而不是一味地说教。
家庭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爱默生(杰出的散文大师、美国文艺复兴的领袖)
孩子对于外界总是有着一些“幼稚”的理解,而这也许正是创造的源泉。作为大人,不能总是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干涉孩子的这些想法。父母应该尊重、甚至有意保护孩子的“幼稚”与创造力。
孩子的天真和个性是他最可贵的财富,大人只能是保护它们,使孩子自由地成长,为在将来分工日益明显的社会中发挥出应有的一份光和热,同时保有他们的一方自由和幸福。
让孩子把事情做完 在美国一所幼儿园里,老师正在让孩子们画画。孩子们可以向老师要画纸。一般的孩子要一张就够了,那些画得快又好的孩子要了第二张。但是有一个其貌不扬的男孩,他一会儿要一张,一会儿又要一张,不一会儿就要了20张。 在男孩不断要画纸的过程中,老师有点疑惑,想:这孩子不好好画画,怎么一会儿要一张画纸,他到底在搞什么名堂呢?但老师不露声色,也不拒绝孩子的要求,只是仔细的观察。 家庭应像古代歌词中所说的那样,对孩子来说应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斯特娜夫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教授) 果然,在绘画课结束的时候,其他孩子把画都交上来了,唯独那个小男孩没有交上画来。老师走过去一看,原来那个男孩把20张纸铺了一地,拼成了一个大象的图案。 “太好了!”小朋友们和老师由衷地赞叹。老师意识到这个孩子很有想象力,于是老师赶紧找到男孩的父母,告诉他们这个喜人的发现,并告诉他们应该对孩子多加培养。 当时那个孩子只有四岁半,由于那20张画纸,又由于老师的鼓励,家长开始鼓励孩子画画。到如今,那个孩子已经成为一个绘画高手了,而且他设计的作品也屡屡获奖。 有些父母能够“接受”孩子的一些奇思妙想,但是却没有耐心地坚持下去,这也不能达到保护、鼓励孩子自由创造的目的。我们应该像文章中的那位老师一样,耐心地让孩子把事情做完,再予以适当的评价。
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陈鹤琴(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
孩子的童年得到的自由度越高,将来成长的可能性越多。
当然,自由并不代表完全不管,只是管的方式方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