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做教学培训的时候,我还是很认真的,蓉讲他说我会思考他说的话,这就能一步步提高。我当时还特得意,这个也确实有,现在想想还挺好笑的,那会儿我可不这么觉得。
今天的菜市场和昨天的没什么不一样,不同的是我刚晨练完,许是大脑吸足了氧,这里好像明亮了许多。油麦菜是碧玉的翠,杏子是鹅黄的暖,樱桃有红宝石的光泽,香椿芽尖儿有紫水晶的透。色彩都是明亮饱满又浓重,有些写实油画的味道。
这份对色彩的明晰也带动了目前焦点的活跃。乐乐的话,我是有思考,只是太过于表面。我只专注他所讲的框架结构,层次流程,以及细节的留心。具体操作起来虽然不带“演艺派”的作秀,却怎么也难逃“文学腔”的表浅,所以我的表现也仅仅是及格。
就像我站在这包子摊儿前,也是很用心地观察这大姐怎么操作,从揉面,搓条,切块,压实,擀皮儿,包馅儿左手怎么拾摺儿,右手怎么往里攒,扑通一个丢到小笼里。间或还去给蒸锅里添上水,客人桌上收个笼,吆喝一声“来碗稀饭!”。
乐乐讲教材结构,讲教学流程,再从怎么导入,怎么呈现,怎么讲解,怎么提问,怎么练习,怎么有效率,怎么有笑点,先盖骨架,再添砖瓦。这做包子,不也是一个意思么?采买剁馅儿发醒面,搓条擀皮儿捏包子,架锅烧水上蒸笼。
这就是流程,标准化流程。说的让人更不懂点儿,还有叫做SOP的。
我所真正了解的也就这么多,却忘了乐乐说的最重要的两句话,当然也是在了解流程之后的话。两个角色,两种思维。教材编写者,学生。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需要怎样的结果?怎样达到这些结果?中间有哪些需要注意?我的切入点在哪里?编写者的意图就是对教材的最高理解,学生所犯的错误就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学生犯错误的顺序就是讲课的逻辑顺序。
学习做其他事情,不也是一样吗?先割韭菜一样收获一茬茬的零散知识,有了基本的感性认识,再顺藤摸瓜理清楚来龙去脉,有了连成线的认识链条,到了能立起架子小有规模,也算是给自己的知识体系又添砖加瓦了。
从知识到灵活应用,甚至及时多层面变现,又是漫长的探索求证。
看到了包子怎么由面团到出锅,还远远不够。也就只是在“流程”上进了一步。充其量也就是换本教材七样馅儿。变化很大吗?其实并没有。不过还是在重复包包子。不到十秒钟,这大姐擀了快二十张皮儿,半分钟不到,六个包子乖乖进笼。这是熟练,不是拓展。哪天会拉面烙饼做点心,才是个新花样。
我关心的问题,还差得远。
手生不练,可能连包包子都学的不像样子了。
五分钟过后,带着大姐的包子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