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夜里,一段文字彻底震荡到了我的脑神经:
梦江南
江南好,怀古意谁传。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杨烟。风景忆当年。
江南好,虎阜晚秋天。山水总归诗格秀,笙箫恰称玉音圆。谁在木兰船?
江南好,真个到梁溪。一幅云林高士画,数行泉石故人题。还似梦游非。
这次江南之行,容若不仅留下了一组《梦江南》,还拜访了一位重要的朋友,种下了一颗日后将会枝叶繁茂、光耀万世的文学种子。这个朋友就是曹寅。曹寅小容若四岁,早年曾做过康熙的侍读,后来又做过御前侍卫,文采斐然,和容若在北京早就惺惺相惜。此刻的曹寅已经离开了北京,在南京任江宁织造,富甲一方。不知又过去多少年,乾隆晚年,和珅呈上了一部《红楼梦》,乾隆皇帝看过许久,掩卷而叹:“这书里写的,不就是明珠的家事么!”
曹雪芹就是曹寅的孙子,虽然他出生的时候,曹寅已经谢世,但家族的传说可能嵌给他许多往事中故人的影子。而对于纳兰容若,红楼在哪里?梦又在何方?
眼睛扫过这段文字时,愣了一下,脑海中闪过几个人的名字:“明珠的家事?纳兰容若?曹寅?曹雪芹?贾宝玉?”让我整理一下,曹雪芹笔下的宝玉究竟写的是他自己还是纳兰容若?如果是纳兰容若,到也是吻合宝玉的人物形象的,等等,卢氏是容若的表妹。也是他最爱的妻子,21岁因难产而死,那卢氏岂不就是林黛玉?林妹妹?那后来续写红楼的作者岂不是乱点鸳鸯谱?呃呃呃,脑袋里像炸开了锅似的,睡意也荡然无存……
最近读红楼到第93回了,由于不是原著作者写的,本就有几分分别心,后40回的故事进展有点颠覆原著作者铺垫的轨迹,这下就又在这灰色之上重重的加了几笔。
很小的时候听表哥和外公提过一嘴,由于年纪小,只是隐约记得好像有这么回事,而今再现还是有些惊讶的。我这分别心太重,这是不好的现象,只能说是自己悟性不够,才疏学浅,不过这也会让我对红楼的故事情结加多几分联想罢……
若……
你说,你识得这么多字,最悲伤的字是哪个?
容若一愣,这问题真是很奇怪。他想了想,问道:是“情”字吗?
她摇头,这个字还是你名字中的一个字呢。
容若仍是不解。
她轻声道:“若。”
容若怔住。
她解释,凡是“若”字出现,皆因为已经对某事无能为力。
这个字是失意者的自欺欺人,不是将幸福寄托于老朽腐烂、灰飞烟灭的过去,就是期望于渺不可测、形迹可疑的未来。
人生若只如初见。
若没有遗憾,一生不必说“若”;而说再多的“若”,却无法不遗憾。
怎么看怎么像黛玉跟宝玉间的对话,而沈宛应该就是宝钗没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