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来岁的年时总是充满了未知和各种的不确定性,但“不确定性才是唯一正确的事”也许这才是生命的意义。也许这句话太过宽大,但对我目前的我来说,是我所向往和追求的。
毕业的一年多的时间,从实习到现在三年工作时间里,自己的每次选择都会带来不同的改变和新的思考,这次也是......
从实习开始一直到今年8月,接触的都是关于设计的一切,从平面到UI从UI到UE,从每一个像素的校对到所谓像素眼的进化,从区别1x2x3x现在的4x到iOS与Google设计的区别细化。回想当年从学校毕业时侃侃而谈的毕业后的发展和HR总是会问到的职业规划,直到前段时间也的确是按着制定的方向去的。
但生命的不确定性就有趣在这里,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8月,因为公司的调动,一个美工出身的我开始去试着负责一个项目组,也开始了我慢慢向PM转型之路。
本以为靠着自己的UE经验能画出交互合理,符合用户使用路径或者带引导型的原型,会是一个相对容易的转型,在经历两个产品的需求改版后,的确深感自己的局限和不周全。在做UE时,我会自问自答,画出来后问为什么这样画,为什么不这样做,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也在自问与反问的过程中成长。不过当我真正的开始去接触产品,接触项目时,好像以前的那一套套逻辑并不是那么的管用......
最近总是在自问与反问自己,什么样的产品才算是好的产品,真的只是画画原型,理理逻辑这么简单吗?当然答案是否定的。也总是会质疑自己,真的自己离产品的距离还遥不可及吗?我知道一个好的产品需要站在整个产品的角度去思考每次的需求改版,需要有敏锐的思考模式,还有良好的大局观。自己以前也知道这些东西,但回想以前每次与产品辩论时,总是会站在一个无关紧要的交互模式,或者一个自我认为是用户不用思考或对产品有利的引导上面,自己的格局观似乎还停留在一些细枝末节的交互上。
这次的转变后自己接触了很多新的东西,数据,埋点,广告,arp值,收益,新增,日活,AOS,排名等等等等,当然在你接触这些新事物的同时,你还要兼职的做好你以前的设计工作,还要绘制原型,看似一次旁人羡慕的转型升级,但对自己的来讲真的不是那么的光鲜亮丽,顶着压力和狼狈的身躯,去探索自己选择的“不确定性”
的确,在接触之前,我知道这是一次挑战,一次未知的旅程,一场战斗,但是对我来说,这更是意义所在,不断的尝试,不停的选择,眼前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不确定性的东西才是最好玩的。
自己在经历两个版本的迭代后,有个很茫然点,这次的改版真的能给产品带来什么,一套全新的UI?一套符合人体思维工学的交互?更多的广告位?添加新的功能?但是这些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新增和收入,也许我们是优化了产品,但是并没有给产品带来实际收益,这也是我正遇到的一个麻烦点。也许我们会说,产品的功能是吸引用户,产品的运营才是给产品带来真正收入的点,但我们真的就不能从产品的角度来改变产品的收益吗?
这所有都是我的思考,也是我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