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与压力做朋友》的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对压力管理错误的认知,导致了压力管理的无效,限制了人们潜力的爆发。作者提出,人们对压力的印象往往是负面的,完全忽视了压力的积极意义;原有压力管理的本质就是避开压力,却不解决根本问题。如果你想实现有效的压力管理,就要合理地评估压力,正视压力的积极作用,培养正向的压力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驾驭压力,在困境中实现飞跃。
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压力不仅无害,反而能激发人的生理爆发力,促进人的社会交往,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健康状况。压力能超乎想象地激发人的潜能,它总会重新定义我们能力的边界。
压力如何在生理层面激发人类的爆发力?回想一下你经历过的压力很大的场景,还记得当时的感受吗?呼吸沉重,心跳得很快,精神高度紧张。人的身体在高压状态下会释放出远多于平常的能量。在高压的状态下,肝脏动员更多的脂肪和糖为血液加油;呼吸加深为身体导入更多氧气,心跳加速将氧气、脂肪和糖输送到肌肉和大脑,压力荷尔蒙帮助肌肉和大脑更有效地接收和使用能量,通过这些方式,你的压力反应使你做好准备,应对面前的任何挑战。
除了激发身体的爆发力,压力还能明显地促进社会交往,提升人们的沟通质量。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压力会刺激催产素的分泌。催产素是一种男性和女性都会分泌的荷尔蒙。人类在拥抱时,脑垂体会释放大量催产素,因此催产素常被媒体吹嘘为“爱情分子”和“拥抱荷尔蒙”。其实,催产素的作用不止这些。它负责调节大脑的社交功能,最明显的作用是建立和强化社交纽带。当催产素大量分泌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渴望和他人连结,比如触摸、发短信或相约一起喝啤酒;也更愿意信任他人和帮助他人,并能从关爱他人的行动中获得满足。此外,催产素还是勇气荷尔蒙。它会抑制大脑的恐惧反应,遏制身体僵硬、不知所措等本能反应。它会让你勇敢面对平时不敢面对的挑战。
令人意外的是,压力还会对健康产生促进作用。医学研究表明,催产素对心血管健康十分有利。催产素能帮助心脏细胞再生,修复心脏的微小损伤。因此当压力诱发催产素分泌时,反而帮助我们强化了心脏。这和我们通常听到的信息大不一样——一般认为,压力会诱发心脏病!虽然存在压力诱发心脏病的案例,但不是每种压力都会损伤心脏,压力的情况非常复杂,很难一概而论地说压力一定是有害的。
怎样才能化压力为动力,在困境中实现能力的爆发?答案很简单,就是形成正向的压力思维模式,在压力环境中开发自我的潜能。
什么是正向的压力思维模式?麦格尼格尔认为,思维模式就是大脑的基本认知结构,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法。思维模式虽然很难直观地被人感受到,但人们所想所做的每件事都是通过它实现的。小小的思维模式转变,在成千上万次的积累后,就会明显地改变我们的状态。所谓正向的压力思维模式,就是认为压力有益,它将为我们的生活质量带来长期的影响和改善。
那么,如何培养正向的压力思维模式呢?
压力思维干预有三个步骤。首先,我们要正视压力的存在,合理地定位压力——压力不是个体问题,人们普遍会感受到压力。其次,肯定个体的成长性。你现在解决不了一些问题,不代表以后永远都解决不了,没必要为现在的烦恼太过沮丧。最后,认清压力背后的意义,高压力总是和有意义的事情一起出现。压力能帮助我们突破已有成绩的上限,掌握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压力不是阻碍我们的绊脚石,而是我们创造辉煌战绩的机会。
一旦正向的压力思维模式生了根,就会自动接管大脑中压力管理的版块,你就不需要在这方面持续投入了。那些认为压力有益的人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应对压力,比如他们更愿意接受已经发生的压力事件;会积极搜集信息,主动寻求帮助或建议;进而采取措施消除或改变压力源。而秉持压力有害观念的人,更可能通过逃避来应对压力。
通过学习,我的体会是:把压力视作挑战,而不是威胁,为什么呢?因为威胁有生死,挑战有成败。
就像游戏通关一样,失败了,要反思为什么会失败,在哪几个环节没有做好,然后从头再来,而威胁就是一局定生死。重要的不是压力本身,而是我们对压力的态度,当把压力看作威胁的时候,我们会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身体僵硬,这是因为生理机制的自我保护——当受伤时,尽可能减少出血量,能够保住性命。当我们把压力看作一种挑战的时候,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大,含氧量增加,整个人会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会有更敏捷的头脑,去处理问题。对于问题,我们要看作是成长的契机,而不是掩盖或者逃避。
回想我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拖延,其实就是逃避在压力,不愿积极面对和正视它。所以总习惯于先做简单又紧急的事情,结果往往越忙乱。因为重要的事情,难度大,需要花费的时间更多,最后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导致经常要加班,不仅工作效率差,还占用了自己的休息时间。结果使人变的烦躁、焦虑,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所以,正确面对压力,不逃避。多花点时间,对重要的事情,去认真思考和拆解分析,记住要事第一的原则,积极面对自己的困境。虽然知易行难,但必须要迈开第一步,与压力做朋友。
这就是学习这本书带给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