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贯之,忠恕之道;忠恕之道,一以贯之。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曾参啊!我平日所讲的道,都可以用一句话来贯串之。”曾子应道:“喏。”先生出去了,在座同学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呀?”曾子说:“夫子曰道,只说了忠恕二字便没有下文了。”
【注解】
无。
【学习】
学习这段对话之前,我们再了解下曾子,即曾参,《大学》、《孝经》等书的作者。
曾子是孔子晚年弟子,孔子去世时,曾子年仅二十七岁。而曾子的资质呢,孔子评价说“参也鲁”,比较迟钝,所以曾子平日为学极其用心、谨慎、笃实,“一日三省吾身”。直到他临死时还说,“我一生像诗经所言,'战战兢兢,如履深渊,如履薄冰'”,告其门人弟子,谓“我知免乎”。另外,从他著作的特点,可以看出曾子是一个逻辑缜密的人,不会轻易下结论。
钱穆老师基于此点,把这段对话翻译成这样:
一天课堂上,孔子突发感慨说:“参啊!我平日讲了那么多道,得用一个头绪来贯穿。”
曾参愣了一下,应答一声:“是啊,是啊。”孔子就出门去了,可能有啥急事吧。
同学们就问:“老师说的是啥意思呀?”
曾参说:“夫子说用一个头绪贯穿一下道,说了忠恕两个字就没有下文了啊。”
但张居正、朱熹等老师最后一句翻译不一样。他们觉得曾子识见高明,一闻孔子之言,便豁然开悟,就答应说“唯。”回答其他同学的疑问时,曾参说:“夫子之道无他,只是忠恕而已矣。”
钱穆老师说,《论语》解读,异说尽多,特别是汉宋时期。所以我们学习论语,不能凭自己喜好去过度演绎和推论。
虽然翻译有些偏差,但老师们的结论大概是一致的。孔子所述,主要讲为人的道理,用一个宗旨概括就是忠恕之道。
所谓“忠”,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孔子解释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推己之心以及人谓之恕,孔子解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还有一种解释,所谓“忠”,就是中心,中谁的心呢?首先中意自己的心,忠于自己,不做违心之举。其次是待人忠实,不虚伪。所谓“恕”,就是如心,别人的心如同我的心,就是同理心。
所以,儒家讲的忠,不是单方面的忠诚,臣子忠于君王,属下忠于上级。儒家思想都是要求自己本人,而不是要求别人。后世伪儒硬是把忠变成了“愚忠”,真是一大语言腐败!
忠恕之道,简而言之,就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以对待自己的态度来对待别人。你自己想追求的,别人也想追求。你自己不愿意落到自己头上的事,也不要加之于人。比如老板想发大财,你也要想到员工也想发大财,不能说给他工资能养家就可以了,除非你内心里不要喊出员工“爱岗敬业,爱企如家”的口号。比如说自己不想被欺骗、被欺辱,那你也别去欺骗、欺辱别人。
钱穆注,忠恕之道即仁道,因为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都是一样的。用忠恕之道,对于普通人来说好操作,人人都可以尽力做到,不像言仁道这么玄乎。
一以贯之呢?华杉注有三层含义:融会贯通,贯彻到底,一贯坚持。可能和这段话的本意比有些发挥,但是很有道理,我们就学习接受它。
所以,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一以贯之,忠恕之道;忠恕之道,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