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过头是冒犯,一定要树立边界感:不问不答,不求不助

在洞见的公众号上,看到一段文字:"不问不答,不求不助"。

深以为然。

简直就是说到了我的痛点和心槛上。

多年前,亲戚家的孩子考大学。

我和爱人主动帮忙找相关院校资料,苦口婆心帮忙分析专业前景。

结果,微信上一句“谢谢”,再无下文。

后来,从老家邻居嘴中得知,那位亲戚跟别人说,我和爱人是“多管闲事”;

我打电话跟妈妈讲述这件事,妈妈也批评我“人家有爸有妈,你瞎操什么心”。

梁实秋在《雅舍小品》说:"最好的友谊,是知道什么时候该敲门,什么时候该止步。"

很多时候,自已过度的热心,在别人眼里,是对他人边界的一种越界和冒犯。

不问不答,不求不助,表面上看是冷漠无情,实质是人际关系边界感的金科玉律。

1.别人没开口,建议就是噪音。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拯救者情结”:

指的是有些人总爱当“人生导师”。

总习惯把自己放在拯救者的位置上,觉得别人离了自己的建议就过不好。

再珍贵的水滴,落在不需要的人身上都是负担。

曾国藩早年在京当官时也是如此。

他经常给远在家乡的弟弟们写信。

从科举应试到田间管理,家中事务,无论巨细,均要指点一番。

直到弟弟们联名抗议:“兄勿复为弟画策,弟自有分寸”。

他才惊觉自己行为的越界。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闺蜜吐槽男朋友,你噼里啪啦帮着骂,火上浇油,结果人家转头与男朋友和好了;

同事抱怨工作中被PUA,你热心分享自己的职场经验,人家却觉得你是在炫耀,是在居高临下地说教......

你以为是好心,对方却觉得被当成了弱智、废物。

你的人生经验再宝贵,也不是适用所有人的万能法则。

别人未开口,你无需主动提建议。

2.瞎帮忙=给自己挖坑。

电视剧《国色芳华》里,何惟芳被秦胜意救过一命。

何惟芳因救命之恩对秦胜意关怀备至,从识字教学到婚恋指导,全面、全程地参与。

结果呢?

因过度干预,两人最后关系破裂、反目成仇。

德国作家内尔·克雷辛西说:

善良给了错的人,会变成一种恶意;道理讲给不懂的人,会变成一种刻薄。

这就像你朋友抱怨孩子成绩差,你自告奋勇让自已上大学的孩子免费帮着辅导。

结果孩子成绩没提高,邻居还觉得你浪费了自已孩子的时间;

同事说加班太累,你主动帮他分担。

结果下次,你成了同事加班的专属替补。

再下次,同事说,能者多劳。

领导直接把活都派给了你。

你以为是热心助人,举手之劳,最后却成了甩不掉的责任。

心理学中有一个“边界模糊效应”:

指的是当你随意打破人际边界,不仅容易引发对方反感,还会让自己陷入“出力不讨好”的困境。

未经允许的主动帮助,是冒犯;

没有请求的主动建议,是打扰。

忙,不能瞎帮。

否则,是出力不讨好,给自已挖坑。

3.一定要牢记的边界守则:非请勿动,非求勿援

不问不答,不求不助,是对他人主体性的尊重。

蒙田在《随笔集》中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模式,贸然介入往往是破坏而非助力。"

朋友吐槽时,讲明白:需要我给建议,还是只当你的树洞?

同事求助时,说清楚:这次我有时间,可以帮你;但下次我不一定有时间,一切得靠你自己;

亲戚之间聊家事,你只管微笑不语,听就是了。

“升米恩,斗米仇。”

别人不问,自已不答。

既守住了边界,又保留了善意。

真正舒服的关系,是恰到好处的分寸感。

要懂得适时闭嘴、见好就收。

渡人先渡己,助人别越界。

不问不答,不求不助。

守住边界感,你就会发现,自已的生活突然清爽了。

再也不用担心好心办坏事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修行之路。

不要强渡他人。

弱者痛醒,强者自醒。

让鱼归海,让鸟归林。

允许别人做自已。

真正的智慧,就是做一位优雅的“旁观者”。

愿你我都能守住边界感,守得云开见月明,活得通透达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