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洞见的公众号上,看到一段文字:"不问不答,不求不助"。
深以为然。
简直就是说到了我的痛点和心槛上。
多年前,亲戚家的孩子考大学。
我和爱人主动帮忙找相关院校资料,苦口婆心帮忙分析专业前景。
结果,微信上一句“谢谢”,再无下文。
后来,从老家邻居嘴中得知,那位亲戚跟别人说,我和爱人是“多管闲事”;
我打电话跟妈妈讲述这件事,妈妈也批评我“人家有爸有妈,你瞎操什么心”。
梁实秋在《雅舍小品》说:"最好的友谊,是知道什么时候该敲门,什么时候该止步。"
很多时候,自已过度的热心,在别人眼里,是对他人边界的一种越界和冒犯。
不问不答,不求不助,表面上看是冷漠无情,实质是人际关系边界感的金科玉律。
1.别人没开口,建议就是噪音。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拯救者情结”:
指的是有些人总爱当“人生导师”。
总习惯把自己放在拯救者的位置上,觉得别人离了自己的建议就过不好。
再珍贵的水滴,落在不需要的人身上都是负担。
曾国藩早年在京当官时也是如此。
他经常给远在家乡的弟弟们写信。
从科举应试到田间管理,家中事务,无论巨细,均要指点一番。
直到弟弟们联名抗议:“兄勿复为弟画策,弟自有分寸”。
他才惊觉自己行为的越界。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闺蜜吐槽男朋友,你噼里啪啦帮着骂,火上浇油,结果人家转头与男朋友和好了;
同事抱怨工作中被PUA,你热心分享自己的职场经验,人家却觉得你是在炫耀,是在居高临下地说教......
你以为是好心,对方却觉得被当成了弱智、废物。
你的人生经验再宝贵,也不是适用所有人的万能法则。
别人未开口,你无需主动提建议。
2.瞎帮忙=给自己挖坑。
电视剧《国色芳华》里,何惟芳被秦胜意救过一命。
何惟芳因救命之恩对秦胜意关怀备至,从识字教学到婚恋指导,全面、全程地参与。
结果呢?
因过度干预,两人最后关系破裂、反目成仇。
德国作家内尔·克雷辛西说:
善良给了错的人,会变成一种恶意;道理讲给不懂的人,会变成一种刻薄。
这就像你朋友抱怨孩子成绩差,你自告奋勇让自已上大学的孩子免费帮着辅导。
结果孩子成绩没提高,邻居还觉得你浪费了自已孩子的时间;
同事说加班太累,你主动帮他分担。
结果下次,你成了同事加班的专属替补。
再下次,同事说,能者多劳。
领导直接把活都派给了你。
你以为是热心助人,举手之劳,最后却成了甩不掉的责任。
心理学中有一个“边界模糊效应”:
指的是当你随意打破人际边界,不仅容易引发对方反感,还会让自己陷入“出力不讨好”的困境。
未经允许的主动帮助,是冒犯;
没有请求的主动建议,是打扰。
忙,不能瞎帮。
否则,是出力不讨好,给自已挖坑。
3.一定要牢记的边界守则:非请勿动,非求勿援
不问不答,不求不助,是对他人主体性的尊重。
蒙田在《随笔集》中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模式,贸然介入往往是破坏而非助力。"
朋友吐槽时,讲明白:需要我给建议,还是只当你的树洞?
同事求助时,说清楚:这次我有时间,可以帮你;但下次我不一定有时间,一切得靠你自己;
亲戚之间聊家事,你只管微笑不语,听就是了。
“升米恩,斗米仇。”
别人不问,自已不答。
既守住了边界,又保留了善意。
真正舒服的关系,是恰到好处的分寸感。
要懂得适时闭嘴、见好就收。
渡人先渡己,助人别越界。
不问不答,不求不助。
守住边界感,你就会发现,自已的生活突然清爽了。
再也不用担心好心办坏事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修行之路。
不要强渡他人。
弱者痛醒,强者自醒。
让鱼归海,让鸟归林。
允许别人做自已。
真正的智慧,就是做一位优雅的“旁观者”。
愿你我都能守住边界感,守得云开见月明,活得通透达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