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拥有被人讨厌的勇气?

你有害怕当众讲话,担心讲不好,被别人笑话的经历吗?

当你给领导发出一条信息,没有得到回复,你会胡思乱想,担心自己是不是说错话或是得罪领导呢?

当你和领导同乘坐一部电梯时,你会主动打招呼还是害怕说错话而不知道说什么,于是选择逃避呢?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类似的场景,究其原因,其实是我们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害怕被别人讨厌。

我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它是一本关于勇气的心理学入门书籍,书中教我们学会五种勇气:

1、接受过去的勇气

被在意的人伤害,我们会痛苦会愤怒,我们认为感到痛苦是因为被人伤害,我们觉得痛苦,是由于过去这个原因导致的,而过去不可改变,所以我们认定痛苦不可避免,但阿德勒不这么认为,他主张“目的论”他认为,不是过去这个“原因”导致我们痛苦,而是现在这个“目的”让我们痛苦,我们害怕被继续伤害,希望对方能够铭记、能够珍惜,所以通过令自己痛苦来让对方愧疚,让自己愤怒来获得勇气。

书里说并不是过去让我们痛苦,而是我们自己让自己痛苦,决定我们自身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所以只要具备从过去摆脱出来的勇气,就能具备了获得幸福的勇气。

2、接受自己的勇气

书里说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来自我们害怕被人讨厌,因为害怕被讨厌,所以我们只关注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于是产生了一种自己没有价值的“劣等感”,这种“劣等感”就是“自卑”。

有些人因此努力地寻找自己的价值,自卑成了我们成长的催化剂,而那些不敢接受自己的人,自卑会演变成病态的自卑情结。比如:小明的身高特别矮,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于是他总在人群中表现得沉默寡言,潜在的意图是我很矮、我很可怜,所以我应该被优待。

当一个人总是表现得孤僻、可怜、自大或充满优越感的时候,他便是把自己的不幸当做武器来使用,那么他将永远需要不幸。书里说,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与别人比较,而是与理想的自己比较。人各有差异,性别、外貌、知识,世界上不存在完全一样的人,这种差异不关乎善恶或优劣,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比如,小明很矮,同样地他也具备了比别人更多的亲和力。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自己的主观解释,因为我们都只活在主观世界中。

3、接纳别人的勇气

只要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我们势必就会去比较,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当我们发现,我们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时,就能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不在主张胜负,也不再执着自己是对的,就不会再有“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我们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能够为他人的幸福作出贡献,原来的竞争关系就变成了伙伴关系。当我们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时,我们就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不在活在猜忌之中,这个世界成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

4、被人讨厌的勇气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如果我们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就把自由交给了别人,我们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别人,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会“课题分离”。什么是“课题分离”?简单说就是一件事的后果应该由谁承担,这件事就是谁的课题。比如,面对你的伙伴,信任他是你的课题,如何对待你的信任是他的课题。面对你的伴侣,真诚待他是你的课题,如何回应你的真心则是他的课题,遇到任何抉择,都可以先问问自己“这是谁的课题”,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这也是走向幸福的第一步。

5、贡献自己的勇气

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相对地,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当我们视他人为伙伴,我们就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我们能做出自己的贡献,就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而人只有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时,才可以获得勇气,这样的伙伴关系书里叫它“共同体”。每个人,都处于很多个大大小小的共同体中,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社会,不必过于担心某个关系的破裂,因为,总是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是一种为他人而活的,极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当我们在某个共同体中缺乏价值时,我们可以毅然决然地脱离它,进入下一个共同体中,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去鼓励、去帮助,不在迎合也不在控制,就能建立共同体的感觉,让自己充满价值感,继而增加生活的勇气,幸福即贡献感,这就是幸福的定义。

当这五种勇气,聚集在一起时,就会变成一种“甘于平凡”的勇气,就能获得“活在当下”的力量,书里说人生不是一条线,而是连续的一个个点,是连续的一个个当下,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脱离当下,纠结过去、关注未来。对这个观点感兴趣的,推荐大家看看《当下的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