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解读)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领悟、感觉、醒悟、体会、心得)
和第二章讨论的一样(当时讨论了教育孩子打、骂、宠的极端做法),还是过与不及的问题。正因为要么太过,要么不及,也就形成了过犹不及这个典故,所以,做事要达到,恰到好处才是最好的。
这章孔子总结了几点,而无论是过还是不及,无论是智还是愚,或者说,无论是贤还是不肖,都是因为缺乏对“道”的自觉性,正如人们每天都在吃吃喝喝,而又有谁能食而知其味呢?
人们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就我们现在最简单的,吃饭问题,我们都不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如饱中略饿,饿中微饱,乃养生之道、健康之本的要求,我们都很难自觉的去执行,也就是,不饱对不住美食(叫上我来帮你吃),太饱对不住身体(没叫我来吃,你又胖了十斤)。
其实自觉性提高,跟人对要做的这件事能得到什么,对自己有没有用,有很大关系,对于孩子可能就是,爱好否,兴趣否、好玩否。有了兴趣爱好,再加以疏导,孩子就能自觉自愿去学习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更快。
在这里我们谈谈好奇心,好奇心是探索知识的要点,好奇心能让我们对事物产生兴趣,从而产生努力求知的原动力。父母应该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将它转化为求知的乐趣。孩子在这种乐趣的驱动下,就会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
好奇心是一个人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在好奇心的推动下,人们便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进行创造。培根曾经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心则是知识的萌芽!”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更是如此。
让我们做为父母的,尽情的去开发大脑,让孩子产生好奇心,以达到孩子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
喜欢教育方面的父母,在这里介绍一本书,丹尼尔·西格尔著作的《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他的核心观点是,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塑造和发展“开放式大脑”,从而拥有其四项关键特质。
1. 平衡力:管理情绪和行为的能力,让孩子不容易失去理智。
2. 复原力:当生活中出现不可避免的问题和挑战时,重新振作的能力。
3. 洞察力:能够审视和了解自己,并基于自己的见解做出明智决定,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4. 共情力: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关心他人,并在适当的时候采取行动,改善状况。
这项科学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变得情绪稳定,主动表达;不惧困难,主动尝试;了解自己,主动学习;善解人意,主动沟通。
书上说的那样,不知道能不能达到,我翻看了一下,还看得不是太懂,还需要仔细去研读。
待续
下篇《中庸》:第五章(讨论孩子教育相关)
有教育孩子好方法的,欢迎留言感谢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