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聊起了我过往在征文比赛上获奖的情况,他问我写好文章的关键是什么,我想我能有现在的基础是与我爱读书有很大关系的。
从小学五六年级就开始读课外书了,不过那时读些什么课外书,现在就真的一点印象都没有了。我在镇上读初中的时候,同桌热衷于读戊戟的书,每次总是在上课的时候,拿着一本书,摆在桌面上津津有味的看,也不怕老师下来检查没收。(据说这就是坏学生的代表)。末了,等他看完,也差不多该是放学的时候了,这时,他把书往我桌上一丢:我看完了,给你看,明天记得还我。我诺诺连声应着,如获至宝般兴高采烈。心想:晚上有事做了。吃完饭,我就手不释卷的进入了《黑鹰传奇》的“刀光剑影”中。三四百页的书,不到十一点钟就可以看完了,冲个凉美美的睡上一觉,明天又是一个艳阳高照天。不过,那时初中的语文课本里也有很多的精彩名篇,如朱自清的《菏塘月色》、《背影》,冰心的《小桔灯》。但是,当时我读课本中的这些美文并不是为了欣赏和享受其中的艺术境界,而是为了“掌握中心思想”,以备考试。我想大多数经历过的人都有同感:为考试而读书和自由自在、不带功利目的的读书是不一样的。这可能也是读书中的一种微妙而本质的区别吧。
在高中,每年暑假回家,我手中捧的总是卧龙生的小说,一个暑假下来,看一、二十本问题不大。那时,假期刚一开始,我利用三天的时间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后,实在是与朋友同学来往的少,三天后就开始掰着手指在算什么时候该回学校上课了。漫长的假期实在是难熬,不读书,确实也难以打发时间。读了那么多的书,自己的学识,眼界也并没有开阔多少(除了有几篇作文在班上被作为范文来念以外,就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欣慰的了),但是就是喜欢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读书上。除此以外,读书的方式,一是到阅览室看报、看杂志。二是在图书馆借阅书籍。记得高中时语文老师曾经对我们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你们想要考大学,想要升官发财,终归是离不开书的。(现在想想,语文老师的话虽不尽然,但却刺激了我读书的欲望,不指望从书中找到黄金屋和颜如玉,只为单调学习生活之余的一点乐趣,并执着至今。)从那时起,我就相信能改变我命运的就唯有读书一途了。
大学的时光里,课程也不是很紧张,因此我得以有很多的时间来细细品味《茶花女》、《傲慢与偏见》等外国文学名著了。 晚上是看书的好时光。那时,每天晚上我都要步行十五分钟到一个叫‘三味书轩’的地方去借书。宿舍终归是不能停留的:晚上喝酒的,开“演唱会”的,打牌的,丰富多彩的节目会把我看书的雅兴消磨贻尽的,这时,最佳的看书地点莫过于学校的教室了。来到教室,人并非很多,因为只有考试前的一个月才是“读书旺季”,教室才会“人满为患”。此时,只需找个靠墙的位置坐下,就可以静静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了。
毕业后,开始上班了,即便如此,那时读书的兴趣依然如故。平时上班除了把该做的事情做完以外,空余的时间还是很多的,我经常晚上坐在窗前苦读《红楼梦》、《三国演义》以及《水浒传》。厚厚的《红楼梦》,我花了近半个月的时间才把它看完。林妹妹的死带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我才知道原来我的眼睛也是会被小说的情节所感动而流泪的。
因为工作的变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现实社会心态的日益浮躁,我已不愿意花很长的时间去读长篇的文学名著,因为读起来太累,现在我多是读《青年文摘》、《小小说》、《朝花夕拾》等具有哲学道理或文艺色彩的书。
2005年,我开始尝试写作。起初,激情所至,可渐渐的就发现笔力不足了。静下心想想,才知道是书读得太少,于是想安下心来多读几年书。曾经于2010年10月份开始报名自考本科的《汉语言文学》,可几个月的潜心苦读,换来的只是两门功课加起来才90分,几次挣扎后,我总能选择放弃。也许,现在已不是一个潜心读书的时代。全社会都在赚钱,你在读书,这不是在浪费一个大好的赚钱机会吗?甚至是在浪费生命,至少也是在远离社会。因此,近年来所读之书都是专业性较强、与工作有关的书籍,寄望能快速提升自己的技能,而文学类的书籍鲜有沾染。尽管如此,我还是在夜阑人静中读了些好书,间隙的时候的我尚存一丝奢望:什么时候能让我有一大段人生时光,用以潜心读书?古人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诗句,不知道古人是否真的享有了这份意境,还是一种永远的理想。在物价飞涨、竞争激烈、变化莫测的现代社会,“红袖添香夜读书”,也许只能是一种永远的理想罢了。
尽管如此,我仍然向往着那份意境、那种美感,心中文学的梦依然在保留着,2010年,我又重新开始写作,虽然屡次投稿未见有发表,但我相信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只要我不放弃,多看书,多写作,多积累,假以时日,我终能在文学之路上越走越远,以聊慰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