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门口馒头店应该是换老板了,因为这几次买回来的馒头,比之前的好吃多了。
说到馒头,大家可能都不陌生。馒头,我们北方人更喜欢称它馍。馒头在我们北方,可谓是主食。尤其是在山西、陕西、山东一带,面食盛行,还衍生出各式各样精美的花馍、喜馍,形成了独特的馍文化。
别看馒头在北方如此受欢迎,据说它却是诞生于南方地区。
相传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之后,需要祭奠战死冤魂。诸葛亮不忍心用人头祭祀,便用猪牛羊肉作馅,用面粉包起来,做成人头状,用之祭祀。
由于馒”通“蛮”,“馒头”即意为“蛮头”。后来民间就慢慢兴起这样的习俗。
我是地道的北方人,从小就吃馍长大。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妈妈蒸馍了。那时候的我,视蒸馍为一件很正式很重要的事。因为小时候家里不富裕,妈妈平时也不会蒸很多,只够一两顿吃。
每次我都是巴巴地守在妈妈身边,等着妈妈宣布蒸馍时间一到,就可以开吃。那望眼欲穿的样子让妈妈都无语了。
我喜欢吃刚出锅的馍,热气腾腾,白白胖胖,松软有弹性,一个足足有半个脸大。忍着烫手,掰开来,细细嗅之,一股麦香味和着热气扑面而来,不禁让人胃口大开!
但妈妈总是这个时候打掉我的手,然后快速装一盆馍,让我趁热给奶奶送去。妈妈和奶奶婆媳关系一直都很好,虽然分家不住一起,但做了什么吃食都会想着给对方送点。
以至于妈妈去世后,奶奶一直感叹,再也吃不到她儿媳妇做的饭了。后来我开始学煮饭,也习惯给奶奶送点。只可惜,奶奶没过几年,也去了。
记得奶奶蒸的馍,和妈妈是不一样的。当然奶奶蒸的开花馍也是别有风味。
奶奶喜欢蒸开花馍,奶奶说这是笑口常开!做人要开心呀。她老人家蒸的馍,左邻右舍都爱吃,我也不例外。因为老人家在蒸的时候,总是特意多放碱在里面,因此蒸出来的馍,黄黄的,带有一股淡淡的碱香味,别说,味道还真不错。
而妈妈蒸馍就不一样了,她只用一块老面发面,有时候家里没有,就去邻居家借点。那个时候的农村,大家都是如此。
面发好了,妈妈也不加其他的,仅仅在揉面的时候,往里面放一点碱水,然后就不停的揉啊揉,最后揉成一个圆滚滚的小胖子。这样蒸出来的馍,密实而有嚼劲,嚼到嘴里,一股微微的甜味,在嘴里散发出来。
打小吃惯了妈妈蒸的馍,等我到了南方,看到这里的馍,虽然花样繁多,看着有趣,但吃起来口感却不怎么样。
松松软软的,许是酵母或者白糖放多了,看着个大,其实你一把捏过去,就剩一团死面,吃起来也是甜腻腻的。
可能北方人天生就淳朴厚实,就如这馍,结结实实,又或者做法不同,口感不一样,总之南方的馍我是吃不惯的。
有时候我也在想,可能不是自己吃不惯南方的馍,而是自己吃不惯妈妈和奶奶以外其他人做的馍吧。
如今的我,也学着蒸馍,给我的婆婆和女儿吃。可惜技术不到位,每次蒸出来的馍,味道都不一样。但偶尔一次蒸出来的馍,都让我眼眶发酸。
那味道太像妈妈和奶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