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的她,在厨房里实现自己的作家梦,看哭了……

1

试想一下,当你我80岁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

可能我们大多都每天在公园里遛弯,帮忙照顾自己的孙辈,或者是看看书、养养花、做做饭的日常,再或者是正在和各种疾病作斗争?

这个年纪,应该是人生没有太多波澜了,年少时的那些梦想,可能也早已模糊了吧!

今天要讲的这位普通女性杨本芬,是在自己人生80岁的时候,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秋园》,完成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作家梦。

我是今年年初1月份的时候,在一篇专业的图书出版文里遇到了这本《秋园》。

记得一看到介绍,我就被吸引了,这是一位80岁女性杨本芬的出版处女作,是她利用每天在厨房里忙碌的间隙写成的。

拿到书时,我发现这本不厚的小开本,在2020年6月第一版出版以来,短短半年就已经第五次印刷。在目前小说普遍不畅销的情况下,这个成绩简直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这部写于作者60多岁,出版于17年后的中国普通女性故事,正是基于她那份对家人的爱和文字的虔诚,才实现的梦想。

我被作者深深吸引是从这本书的自序开始的。请你和我一起来,感受一下来自作者文字的魅力。

“厨房大概四平米水池,灶台和冰箱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再也放不下一张桌子,我坐在一张矮凳上,以另一张略高的凳子为桌,在一叠方格稿纸上开始动笔写我们一家人的故事。

那年我的母亲,也就是书中的秋园,她的真名是梁秋芳——去世了。我被巨大的悲伤冲击,身心几乎难以复原,我意识到如果没人记下一些事情,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将迅速被抹去在不算遥远的那一天,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也将被抹去,就像一层薄薄的灰尘被岁月吹散,我真的来过这个世界吗?经历过的那些艰辛困苦什么都不算吗?”

“我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我不知道你读到有什么感受?

我真为这样的文字痴迷。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百年之间,一个中国最普通的家庭,以女性为中心的生存方式,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这也是这本小说,并没有讲什么特别宏大的人和事。仅仅是作者把记忆中的家人,用笔回忆了一遍,就能得到数以万计的读者喜爱。

我觉得,这本小说的诞生本身就很励志,作者笔下的女主角秋园,是作者的母亲,秋园是一个令人感动和惹人怜惜的角色。


2

秋园,原是洛阳城里“葆和药店”掌柜梁先生的小女儿,她有两个哥哥,她是全家的掌上明珠。

在秋园生活的20世纪20年代,大家闺秀、有钱人家的女儿都是要裹小脚的。

秋园天生活泼,喜欢在外面疯跑。

秋园的母亲梁太太,非常担心不愿意裹脚的女儿以后嫁不出去,狠着心给女儿裹脚。

每次秋园都哭得鬼哭狼嚎,还经常偷偷用剪子剪断裹脚布,可是梁太太在这件事上很坚持,一点儿也不手软,最终秋园的脚开始慢慢变了样子。

等秋园在私塾读了两年书之后,一向开明的梁先生把秋园送进了洋学堂,这一下,秋园不用裹小脚了。这裹了一半的小脚,就算是解决了。

可就这半拉子小脚工程,日后也给秋园落下了走路吃力,不能走远路的毛病。

秋园家里的变故,是从一场意外开始的。那时梁先生的医术高明,经常会得到前来就诊的一些达官贵人的谢礼。

这一天,有个官员送了两张游园的票,梁先生想着家里两个儿媳长期在家,好不容易有个可以外出见世面的机会,就让两个儿媳去了。

谁知道,热闹背后藏着危机,满载着人的游船竟然翻了,两个儿媳瞬间落水,再也没了呼吸。

梁先生为此痛心又自责,短短几天就病倒了,再后来一病不起,过早结束了人生。

半个多月的时间,秋园的大哥秋成经历了失妻丧父,连办三场丧事之后,这年轻人也病倒了。

这一下,秋园家里从小康之家转为衰败,再加上外面局势也不太平,到处都在打仗,秋园也只能退了学,回到家里,和母亲学针线活。

这一年,秋园12岁。

再后来,秋园被一个来看病的军官看上了,可秋园根本不知道对方长什么样子。

这位军官特地请人过来说媒,这位军官名叫杨仁受,二十六岁,湖南乡下的家里还有个老父亲,想娶秋园为妻。

秋园一想到结婚,就开始哭。

哭了三夜之后,秋园明白嫁人就是女人的命,她只对母亲梁太太说:“让他送我去读书,等我中学毕业了再结婚。”

军官立刻答应了,还把订婚的聘礼都送到了家里。

等到结婚的那天,秋园看到自己的丈夫仁受,头戴礼帽,脚蹬圆口皮鞋,胸前带朵大红花,一张国字脸白白净净的面相,样子斯文忠厚,秋园这才放了心。


3

时局越来越动荡,仁受实在放心不下湖南的老父亲,带着妻子秋园和五岁的儿子子恒一起回到湖南老家。

等回到湖南乡下,秋园才知道仁受家里竟然这样穷。

乡亲们围着来看,穿着夹袍烫着发踩着圆口黑皮鞋的秋园,啧啧称奇:“大地方来的太太就是不一样。”

直到看到秋园带来的行李除了两箱书、两箱衣物,也没有更多的稀奇物,这才慢慢散去。

仁受是个老实人,回到湖南乡下以后,被自己的堂弟骗了两次,把小家的家底掏空了,秋园开始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

直到秋园开始当了老师,教书之后,自家的五个孩子才算能有口饭吃。

也许现在,很多人很难想象,在那个年代,吃顿饱饭是多么的难。但事实真的如此。

仁受也开始在乡下找事做,这时,家里的生活一天天有了起色。那时仁受在家附近不远的地方工作,每个周末回来,一家人总是其乐融融。

可生活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充满恶意,灾难又在不知不觉中,就降临在这家人头上。

先是在1948年的中秋节,吃了一个月饼的小女儿夕莹,开始肚子疼,晚上睡觉哈欠连天,还小便失禁,还没等到医生赶来,夕莹就断了气。

全家人哭了一夜,秋园和仁受把夕莹放在一块门板上,抬到山上,从此山上便有了一座小小的新坟,这是夕莹的新家。

夕莹走的时候,秋园正怀着孕。

夕莹死后,秋园不吃不喝,不停哭泣动了胎气,结果早产一子——子恕,乡下的邻居都说,这个孩子是夕莹转世投胎来的,劝秋园不必太过悲伤。

谁知道,这才是秋园痛心的开始。

往后的日子,秋园还会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人生巨痛,一次次遭遇命运被卡住喉咙。

以至于秋园自己去世前那几年,她最常说的话是:“不是日子不好过,是不耐烦活了。”

这句不怎么中听的话,伴着秋园一直到她的生命尽头,八十九岁离世。

秋园和丈夫仁受经历了太多的人生变故,仁受得了严重的浮肿,拖成了重病无法行走,在秋园四十六岁的时候,仁受撒手人寰。

赶上灾年,饭都吃不饱。秋园一个女人拉扯四个孩子,生活是要多难有多难。

其实这些年,仁受因为身体原因,早已无力为这个家里做点什么,但他仍是这个家庭里的一尊威严的守护神,守护着秋园和这个家。

没有仁受的家更凄惨,空落落的三间破瓦房,仅留下摇摇欲坠的门板。生活如此难,秋园却再一次做出决定,她让大女儿之骅出去考学,奔个前程。这时,大儿子子恒已经工作,家里的两个弟弟也都长大了。

因为秋园裹过一半的小脚,没法像其他乡下女子的“天足”下田那样方便,看到秋园因为小脚不能赤脚,总有人说秋园是没有改造好的“旧官吏太太”,这屈辱的日子,对秋园来说,沉重得有如泰山压顶。

秋园带着两个儿子,子恕和田四回趟洛阳娘家,去投奔自己的大哥,想着自己要是能在洛阳找到事干,就能把自己的孩子养活、养好。

只是可惜秋园的大哥秋成,现在在医院上班,后来又结了婚,有了一儿一女。

秋园带着两个孩子在大哥家里住了一段时间,就受到大嫂明里暗里的排挤,生活太艰难,其实也没办法。

秋园在洛阳也没找到什么事做,为了不让大哥为难,秋园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这也是秋园最后一次回故乡。

秋园在火车站遇到了一个湖南老乡,这个大姐看秋园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造孽,她得知秋园还有做衣服的手艺,劝秋园跟她一起回了湖北乡下。

靠着给人做衣服,秋园慢慢地在这个陌生的地方站稳了脚跟,还把两个儿子送到了附近的学校读书。

后来当地不断清理外来人口,秋园为了能留在湖北,选择跟当地一个死了妻子的村支书王成恩重组了家庭,一起生活。

王成恩是个好人。他的前妻留下的孩子爱民和田四差不多年纪,这两个孩子也玩得好。

眼看着生活就要舒心一些了,田四却在初中毕业那年,突然落了水丢了性命,秋园自责得不行,几次想寻死追随小儿子,但最终还是挺了过来。

爱民长大后倒是挺孝顺秋园,可王成恩的身体越来越差,他对秋园交代了后事,感谢秋园这十几年来的陪伴和照顾,他担心自己走了以后,儿子爱民毕竟不是秋园亲生的孩子,万一儿媳妇对秋园不好,他觉得自己就太对不起秋园了。他建议秋园以后还是回到湖南老家,跟自己的孩子一起生活。

交代了这些话后,趁着秋园不在家的时候,王成恩选择自己结束了生命。

秋园伤心地为王成恩料理了后事,再次返回到了湖南。


4

秋园46岁去了湖北,66岁返回湖南,在湖南乡下,走完了自己89岁的人生。

秋园的子女都很孝顺,有点时间就跑回湖南老屋看秋园,大儿子恒退休后,还搬到老屋和老母亲一起生活。

89岁那年,秋园平地跌了一跤,胯骨跌断后,只能躺在家里。她熬过了春天却没熬过夏天,秋园在孩子们的目送中平静地与这个世界告别。

整理遗物时,在秋园一件棉衣口袋里,女儿之骅在棉衣口袋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1932年,从洛阳到南京。

1937年,从汉口到湘阴。

1960年,从湖南到湖北。

1980年,从湖北回湖南。

一生尝遍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

这段简短的记载,也许是某天秋园回忆过往写下的。

似乎在时代的洪流中,秋园和她的家人显得这么平凡和渺小,这穷尽一生所追寻的,仅仅是能够活下去。

这段简短的自我总结,是一个八十九岁老人对自己一生的注脚:“所有活着的理由,就是为了过那种不死不活的漫长日子做准备。”

然而,这个在命运面前显得如此渺小无力,随时都会被揉碎的女性,远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加坚韧,永远都在和生活抗争中那样一声不响的坚持着。

如今,秋园的故事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因为她的女儿杨本芬(也就是秋园的大女儿之骅),选择在自己用笔深情的用笔记录下了秋园的一生。

这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她和她的家人,过着在水面上浮木一般的生活,就这样飘来荡去,穿越了生生死死,成为见证历史的一滴水。

愿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都能动笔记录自己的故事,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正如《秋园》作者杨本芬说:

“这些普通人的经历不写出来,就注定会被深埋。”

“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本文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女性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15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选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922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9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546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67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53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80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88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34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80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92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70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25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73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3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54评论 2 36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27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