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我终于也站在了讲台上,了解了我的老师,他们歇斯底里给我讲的道理,都是至理名言。
可是我直到现在才明白这一切是多么可贵,我学着老师的样子,传授知识,将自己理解的人生道理传授给我的学生。
即便我已口干舌燥也大多是无济于事,我叫不醒他们,亦是叫不醒那十多年前的我自己。
这是大多数教师站在讲台后回望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学生都共有的感慨,十多年后,那颗射像自己的子弹,才直戳眉心。
而此时的自己,却因为没有太听信当年的话,也有了不同的人生。
很多时候,经历这样的苦涩之后,我会独自一个人静坐,想象如果当初的自己听信了这些道理,又会有怎样的一段人生呢?
直到后来,在慢慢陪伴学生成长的路上才发现,我们没法一下子改变他们的命运。
这些所谓的人生哲理也没有必要让所有人立马现在就有所领悟,因为很多道理在没有经过时间的打磨,世事的历练后是没办法真正理解的。
这也真符合了教师劳动的特点:长期性,教育的影响本就具有迟效性。
所以在这条路上,我想更需要做到的就是我所不欲,勿施于他们。
曾经我的老师一直让我尽早领悟的道理,都是我觉得枯燥哦乏味的,我不理解的,我现在也没有必要一定要让他们去理解,这对自己对学生都是一种释然。
为什么教师要做到我所不欲,勿施于你?
其实这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去商场或是吃饭,当碰到一个热情亲切友好的销售员来介绍,关注你的一言一行,关注你的情绪变化。
让你有一个很不错的购物体验感,也能够增加你购买的欲望,最后各自都获得最终的目的,其实也是双赢。
但是如果遇到一面无表情,服务态度差的销售员,双方碰面,情绪很容易传染,也很容易闹得不愉快,最终是双方都没获利。
大部分人工作本就是为了先保障自己的生活再继续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如果工作中一直是低沉的情绪,也很容易影响周围的人 。
所以,教师先要自己做一个快乐的教书匠,才能引导学生做一群快乐的学习者,互相传递快乐。
那么,又该如何做呢?
首先,合理规划好自己的日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放慢自己的生活节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情,微笑面对学生。
其次,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课外课内都能够尝试走进学生,了解彼此的性格,能够帮助你在今后的相处有尺度。
最后,拒绝成为“多”老师:上课讲得多(课堂缺少趣味性,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拖堂时间多(课间总喜欢占用学生休息时间),占课占的多(抢占非本教师的课),作业布置多(喜欢无聊的抄、背、默模式,题海战术)……
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孩子身上。
所以,给对方一点时间,在属于自己的年龄阶段快乐的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