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那些无用的社交》这篇文章貌似从出现以来,一直都在朋友圈中流传,被人奉为社交的高效准则。
结合现在人们常说的“极简生活”,很多人也在“极简”自己的社交圈。不可否认,我们的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无限的扩展我们的朋社交圈。所以也就出现了“人脉圈最重要的是质量而非数量”一说。
事实真的而是这个样的吗?我想不是的。
记得很早就听过人生应该遇到的五种人:高人指点,贵人相助,内人支柱,对手鼓舞,小人成就。但是大多数的人都希望遇到很多高人来帮助自己指明方向,一直注重自己结交朋友的质量,因而忽略了我们的社交圈子其实还有很多能力不是很突出,但是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的。他们可能不像水或者空气一般,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须品,却像蜜糖和黄连一样,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1、“垃圾桶”的存在
记得在自己之前写的文章里就提到过关于“垃圾桶”的故事。每当大静心情不好的时候,总会想起娟,然后一个电话打过去,絮絮叨叨十几分钟,剩下的就是听娟在那边吐槽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记得有一次,娟不知道是因为睡觉睡得太深了,还是因为太累了,下床的时候不小心把自己脚踝整骨裂了。一番痛彻心扉的疼痛后,就剩下安安静静的躺床上养病。
养病期间,大静一个电话打过来的时候,娟的一番自嘲和玩笑,不仅没有让大静出言问候病情,反而对娟身上发生这种奇葩的事情感到好奇。然后在听到“所有的朋友和同事都认定我是因为翻墙不小心,把腿摔断了”这句话的时候,大静彻底地笑喷了。
因此没有对娟的病情有一丝一毫的担心,反而因为谈论这件事,让原本想找娟吐苦水的大静心情瞬间开心起来,世间事本就是这么妙不可言,谁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自此之后,两个人就这样默契配合着,只要电话那头的第一句话是:“最近有啥不开心的事啊?说出来让姐开心一下!”彼此也就知道这时候需要一个“垃圾桶”了。
有这样的一类朋友,或许在事业上、在工作里、在生活中,不能给你提供物质、经济或者能力上的支持,但是在你情绪无处发泄、心情低落的时候,他能给你一个“垃圾桶”,让你放心的吐槽和排解,最终还给你一个美好的心情。
这样的朋友如果按照社交圈的准则来评价的话,是不是应该属于“无用的”?但是,如果有这样的一个朋友,你会舍得把他/她丢弃掉吗?
2、“寿衣”里的思考
小时候,村里的一个老奶奶在腊月二十九那天安详的走了,按照传统的说法就是“寿终正寝”。
这个时间点特别的麻烦,而且那一年没有“年三十”这一天,当天晚上就是除夕夜,整个村里的人都在喜气洋洋的准备过年。而我们老家的传统的“死人不过年”,这一天要把丧事都办完,然后好让老人入土为安。可是大过年的,哪有人还在上班啊!
那也没办法,死者为大,于是村里的人都去帮忙准备各种事情,就在认为事情准备的差不多的时候,让一件小事给耽搁了,寿衣怎么办?村里的人大都忌讳死亡这件事,所以基本上没人会跟寿衣店的人打交道,更不会提前准备这些不详的物件。可偏偏就是这件事让人犯了难。
这时邻村的一个大伯想起了他父亲去世的时候,因为寿衣这件事,跟寿衣店的人折腾了一两天,貌似还留下了联系方式。匆匆忙忙之间,联系到寿衣店的人,让人帮忙赶制的寿衣,最终才让老奶奶入土为安。
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因为极简的社交,我们就放弃那些看似“质量”不高的朋友,因为我们不知道,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或者某个地点,会因为某件事情用到某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请不要因为他的微不足道,我们就放弃与他结交的理由。
3、来自对手的鼓舞
电影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最了解你的人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敌人。”
不由的想起曾经看到的一个辩论赛,成长路上,优秀的朋友和优秀的对手哪个更重要?这个不难理解,好的朋友是合作、共享、帮助、互补。而好的对手则是促进、成长、竞争、压力。
姚明在NBA的前进都得益于对手的激励。从奥尼尔、小斯,到霍华德、邓肯,每个对手都有绝招,给姚明制造麻烦,都逼得姚明要拿出招数应对,而每战胜一个对手,姚明就前进一步,最终成NBA的顶尖中锋。
社交圈不是朋友圈,我们可以不跟自己的对手成为朋友,但是如果他们在我们的社交圈子里占据一个位置之后,会给我们产生一定的压力,促进我们的不断成长和反思,反省我们的不足和劣势,从而激发我们的斗志和热情。
当然,我们而不能随便选择对手。记得这样的一个段子,跟禽兽比,你赢了,比禽兽还禽兽;打平了,你就是个禽兽;你输了,连禽兽还不如。所以选对对手很重要。
因此,提起“鲶鱼效应”,不要仅仅认为这是一种激励机制,也要想到,身边“有一条鲶鱼”是我们社交圈活跃有力的证据。
都说聪明人都放弃无用的社交,寻找有用的社交,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哪些是有用的社交,哪些是无用的社交。因此,不要盲目的去简化自己的社交圈,因为你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候用到这个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