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牢固。
接触的学生多了,发现总有一些学生动不动就会做一些哗众取宠的事,或者以被别的学生欺负为乐。初次接触这些学生,总感觉这些学生的自尊心有点低。
接触久了,就能发现一些端倪:这类学生大多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里经常被老师批评,也就是所谓的“后进生”。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和“后进生”交往,但是“后进生”又有交往的需求,所以,把自己扮成一个能逗笑其他人的人,是这类学生满足交往需求的有效途径。
这类学生把大多数的精力用在了取悦别人上,相应的,用在学习上的精力就会减少。而学生学习成绩与用心程度成正比,这就意味着学生的成绩会不断下降,而其他同学又会因为下降的成绩疏远该学生,学生为了能融入集体,不得不继续降低自尊水平,继续扮演“小丑”。
长期的低自尊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要改变学生的这类状况,必须从培养学生自信心开始,尤其要培养学生学习上的信心,那么提高成绩是唯一有效的手段。
然而,这里又会有新的问题出现:这类学生在学校里可以是任人取笑的对象,但在家里却“至高无上”。所以,当学生意识到他需要付出大量努力,承受巨大压力来做出改变时,他们的首选是逃回家,因为在家里,他们可以继续行使他们的特权,不必做出改变。
这类学生通常都很聪明,本质也不坏,只是学生从小养成的行为模式无法匹配学校规定。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爱”错了。
父母用错了的爱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家庭不和睦,父母在孩子面前争执后,又马上抱着安慰孩子的心态去安抚孩子。这种伤害时双重的,当着孩子的面争吵,让孩子对家庭失去信心;以安慰的心态安抚孩子,使孩子无法确立情绪的边界感。
又或者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导致孩子社会技能不足,无法正常融入学校生活,孩子因此再学校生活中倍感挫折。
又或者单亲家庭中,爸爸或者妈妈为了弥补另一方的缺失,没有限度的满足孩子,孩子在这种没有限度的满足中将需要自己面对的困难转嫁给了家长。
又或者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没有原则,奖励或者惩罚完全看心情,孩子的行为也因此没有规律可循。
综上,要改变此类“后进生”的境况,父母首先要审视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