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古琴
这一节是专门讲述来秦汉时期的古琴。琢磨这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凡带有“古”这个字眼的,基本上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真正属于华夏民族的音乐,比如古歌、古乐舞、古典等等。今天我们说的这个古琴,早在周朝时期就已被广泛使用,也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
大约在西汉中期到汉末三国之际,琴成为相和歌中最主要的伴奏乐器,常与其他乐器合奏。古琴艺术的发展自然只强不弱。就像昨日曾提到的两位音乐家,相传古琴曲《酒狂》为阮籍所做;而撰写出近7000字《声无哀乐论》的嵇康,尤善弹《广陵散》。那么《广陵散》究竟为何物呢?
1、《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我国古代一首大型乐曲,记载于东汉末年。与《琴操》中记载的《聂政刺秦王》曲题材相似。现存《广陵散》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一书中。
2、《酒狂》相传为阮籍所作,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之中,此曲采用了罕见的三拍子节奏。
这两首作品,可谓是盛名远播。假如没有听过这两首作品,没有关系。但是作为音乐爱好者的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两首作品是什么!都是我国古代流产下来的古琴曲,记载于《神奇秘谱》之中。或许你会好奇《神奇秘谱》是什么,是神奇的谱子吗?至少,我认为,这绝对是一部国宝级别的珍藏。想想还是真的挺感谢这位名叫朱权的王爷(既然都姓朱了,那所在的朝代自然是明朝了),关于他对音乐的伟大成就,我会在后面讲述中提到。下面介绍的是更重要的一部作品,真的是可厉害了。
3、《碣石调•幽兰》,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是我国唯一用文字谱保存下来的古曲,现存式原件为唐人所撰写的卷子谱,是我国迄今为止见到的最古老的琴谱。
这个时候,我不得不为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文字谱了。
文字谱,顾名思义就是以文字形成的谱子。官方的定义是这样的 :文字谱,使用文字记录弹琴指法和弦位的一种记谱法,它不但间接的记录了音高,也保留了一部分节拍节奏的信息。
说起文字谱,不得不说到我们的汉字。作为华夏儿女,我们应当为会说汉语儿骄傲、自豪。在联合国的总结报告资料中中,你蒙着眼睛去找,发现有一本最薄的,那一定就是中国的!因为我们的汉字,有最简洁的语言,有最无法比拟的意形和象形,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悠久文化!
我们之所以能知晓千年历史,知晓黄帝、尧舜禹、祖先,便是这种语言的传承!若是在英国,或许你找到几百年前文字,甚至是莎士比亚的原版著作,他们或许就已经读不懂了。
汉语作为伟大的语言,即使在五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读到《诗经》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亦或是《乐记》中,“凡音之起,由人心也”;又或是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等等,或许会苦涩难度一些,但无一不让人能感受到其营造的意境和感情的变化。这就是伟大的汉字。
所以说,文字谱,就是“一腔正气的中国风格”。
接着我们继续来说古琴曲《碣石调•幽兰》,“碣石调”,是指乐曲的曲调形式,来源于相和歌中瑟调曲的《陇西行》。“幽兰”,自然就是指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了,抒发了抑郁沉思的情怀。
七、乐律学
关于律制,在古代似乎总是有许多超级智慧的前辈,数学总是那么好。就像我们擅长背乘法口诀表,基础运算能力强,除了与汉语的优越性是分不开的以外,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优秀的传承。比如你看我接下来要介绍的第一位人物。
1、京房,西汉时人,提出六十律理论。是我国第一个从理论上发现“仲吕不能还生黄钟”的律学家。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继续损益推算,将一个八度分成六十律。故我们常听到“京房六十律”之说。
2、荀勖,重大的贡献在于发现“管口矫正”的规律,由此制作出较为精确的律管,即12支用于定音的笛(与我们现代的调音器有些相似)后世称“荀勖笛律。
3、钱乐之,他在京房六十律的基础上用三分损益法往下生至三百六十律。将三分损益法不能生还黄钟的音差缩小到最低程度。
4、何承天,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创造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故称“何承天新律”。
以上便是今天讲述的内容。明日进行到隋唐五代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