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认识钟表》听课
时间的概念内涵非常复杂,特别是“持续时间”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更加复杂。从一年级上学期“认识钟表”开始,学生系统的接受“时间”的学习。但在这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钟表,部分学生已经在家长的指导下会认“整时”“半时”。那我们还教什么呢?时间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如何设计有效的关于时间认知的教学活动?
在《认识钟表》这一课中,大多数老师都有下面几个板块的教学环节:
环节一:认识钟面
1.钟面上都有什么?预设:1-12数字,时针、分针。
2.你知道怎样区分时针和分针吗?看一看、摸一摸
3.你还看到了什么?预设:有很多格子。师:钟面上有几大格?
4.体会“顺时针”。
环节二:认识整时出示主题图
(1)你能读出是几时吗?预设:8时。追问:为什么不是12时?交流: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
(2)表示方法:文字8时,电子8:00
(3)出示剩下的3时、6时,你知道是几时吗?追问:为什么不是12时?
(4)小结:观察这3个时间的钟面,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环节三:拨一拨
(1)你拨我读,我拨你读。
(2)演示:分针腿长跑得快,时针腿短跑得慢,每次分针跑完一圈,时针只能跑一大格。(直观观察分针从12 转动到12 ,转了1圈,时针从12转动到1,走一大格)
(3)出示没有数字刻度的钟面:提问:拨出12时:你能分辨现在的时间吗?接着,拨出3时,拨出9时,拨出6时,学生读
追问:你是怎么这么快读出来的?
预设:钟面的左边是9,右边是3,上面是12,下面6提问:拨出7时:现在呢?你还会读吗?预设:钟面上最上面是12 ,然后我们顺时针数,时针指的是7,所以是7时。
古人通过观察自然发现白天和黑夜周而复始的出现,于是把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合在一起成为一天。而单单只用“白天”和“黑夜”没办法描述清楚确切的时间,于是人们想到了很多的办法来计量时间,如用日晷来观察太阳的影子确定时刻,没有太阳的阴雨天不能使用日晷,滴漏计时也就出现了,后来直至钟表的出现。 那我们到底是如何度量时间的呢?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是否一定要遵循“先看长针,再看短针”才能确定时间呢?很显然,不管是长度还是质量,人们在测量时,都是先有大单位,再有小单位,不能单纯强调哪一种观察方式是绝对正确的。
数数时,我们得到的是一个自然数,这是对离散量进行度量;而生活中的诸如长度、面积、体积、质量,包括时间都是连续的量,得到的是一个有理数。度量时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度量单位,且用度量单位去度量时候得到的是一个大于或等于零的数。现实生活中当不能用整数倍的度量单位去量尽时,就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时间的度量单位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因为时间具有流动性且不可逆转,还有就是连续性,两个时刻之间都有无数个时刻,不间断。而作为时间的计量工具钟表,无论外观做成什么形状,其指针运动都是圆形。这样周而复始的计量方式,能很好的刻画时间的局部周期性,也能表现时间的永不停止的运用。这样也可以向学生解释为什么钟表的表面是一个圆。
由于时间的抽象性和连续性,学生理解时间应该是经历不同时间长短的事件而感悟到的。教学活动中,一是将“时间”与学生熟悉的事件建立联系。经过分析故事性的事件,让学生理解事件的顺序性,能准确的表示时间,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将“时间”具化为外在表象和行为。二是强化感知“时间单位”,对一个标准时间单位的认知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前提,先让学生认识整时、半时,而后细化设计“1分钟能写几个字”“1分钟能跳几个绳”的活动,让学生具体的感知时间单位的大小。三是感知时间匀速变化的长短。如观察不同体积、流速的沙漏,体验时间变化的快慢。 《认识钟表》是学生学习“时间”的起点,需要我们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整体的时间知识教学,尊重学生已有基础,设计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感悟抽象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