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烹饪课:“鸡蛋三兄弟”
“咯咯哒,咯咯哒”鸡窝里传来了鸡妈妈们骄傲的鸣叫声,三只鸡蛋出生了。鸡蛋们雀跃着想要去看世界,并把自己的美味分享给别人。一只鸡蛋说,我们变成白煮蛋吧。另一只鸡蛋说,可是那样的话,我们只能分享给三个人。于是他们继续往前走,走啊走啊,他们路过了一片韭菜地,第三只鸡蛋说,韭菜炒鸡蛋怎么样?第一只鸡蛋说,可是要是有人不喜欢吃韭菜怎么办呢?
傍晚时分,他们来到一个村庄。在一户人家的厨房里,三只鸡蛋小声地讨论着,如何能够让更多的人们能够分享到他们的美味。面粉和白糖听见了他们的话,他们两个表示很愿意加入进来。于是,鸡蛋,面粉和白糖开始一起冥思苦想,如何成为一道美味佳肴。他们想啊想啊,直到最后他们彼此合在一起。。。
附:鸡蛋小饼干的做法
这堂烹饪课的主题是鸡蛋小饼干。用一个创编的小故事来引入,孩子们对即将要做的事充满兴趣,他们不会去留意故事是否符合逻辑,而是自然而然地吸入其中富有想象力的部分,比如,三只鸡蛋的讨论,如何才能把美味分享给更多的人。
在课程结束后,孩子们兴奋地说,他们今天做了“鸡蛋三兄弟”。
二、手工课:勇敢的树叶
一个有月光的晚上,一群强盗来到了森林里,他们想把所有的树都砍掉。这个时候动物们都睡着了,只有大树们发现了这个阴谋。他们急中生智,想到一个办法来对付这些强盗。他们请风婆婆帮忙,并且努力地抖动自己的树枝,将落下的枝叶拼成了一个个凶猛的动物们的形状。在月光的照耀下,这些巨大的阴影让强盗们感到无比恐惧,他们吓的赶紧逃跑了。。。
当我们为要教的内容设计富有图景和情感的故事时,会发现整堂课犹如焕发出了生命力一样,老师和孩子一起愉快地沉浸在故事中,愉快地进行创作。
三、古诗课—“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这一天刚好有古诗课,于是我们挑选了杜牧的《清明》这首诗。清明是拜祭和怀念已经逝去的亲人的日子,我给孩子们讲起我对外公外婆的思念,因为远离家乡而不能为他们扫墓而感到遗憾。Angel立刻就说起她对外婆的思念,她说“我也好想去给我的外婆上坟,不过我们可以在心里思念她们。。”
带领孩子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词,并非想让他们“日积月累,出口成章”,显得很有文化的样子,而是因为诗歌中所饱含的人世间的情感,尽管穿越千年,依然那么真切鲜活,依然能够在我们的心中激起回响。
四、情感为舟
每一门课程,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游戏,烹饪,我们努力让所教授的内容浸润着健康温暖的情感进入孩子的心灵,由此,兴趣和热情便会在其中慢慢生长起来。而饱含着情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内容,也会像涓涓细流,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孩子心灵。
一百年前夏山学校学校的创始人尼尔,在书中批判到,“教师只教育了孩子的头脑,却忽略了极其重要的情感领域…一个满腹经纶的精神病人和一个胸无点墨的精神病人没有分别。”
我们相信,以情感为舟,孩子在学习中会获得更大的快乐和成果,而健康的情感,又如同小舟,将会承载一个健康的心灵去到更远的地方。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