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张爱玲,我还喜欢谁?
心里把这几年看的书排了排。
喜欢的书不少,却不一定喜欢那个作家,就是说不上那么喜欢。喜欢那个作家就会喜欢其一系列的作品,喜欢他或她的风格和语言。
这几年看了又看的书有那么几本,想想喜欢的书,首先是被人家语言吸引的。《尘埃落定》中的语言风格最吸引人,以傻子的视觉,有着傻子的内心纯真对世界独特的反应。阿来的《云中记》就看不下去,他自己说这部小说才倾注了他很多心血,可是看着就没劲。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语言也很独特很有仙气,值得反复翻看。看过的书,从哪一页都可以继续。她的《白雪乌鸦》也获奖了,我读一遍没想再读。
徐则臣的短篇小说花街系列和白漂系列看着都挺喜欢,还入了手,长篇也买了,也算喜欢吧。《如果大雪封门》语言比较惊艳,读了几遍。
余华的我喜欢他的长篇《在细雨中呼喊》和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去远行》,都是他早期的一些作品。语言不错,情节也很好。
说起语言。原来看过阿城的一本书,他的语言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大约就是名词和动词在应用,极其简洁,但是写出来的山、石、树、人,都有苍劲有力的感觉,像幅黑白的画,着墨不多,却有浓墨重彩的感觉。
毕飞宇的语言太精彩,有炫技的感觉。他的书耐看。我也没法像喜欢张爱玲那样喜欢他。
就是去年,看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他的语言给我感觉也是黑白色的。相比,张爱玲应该是彩色的。
刘震云的笔下的人物,多是乡村人物,《一句顶一万句》里老杨老李什么的,名字都没有,典型的以前农村人思维,就注意着眼下怎么过,老李记着的母亲以前的疏忽,老杨记着儿子们的不好,儿子们记着挨着老杨的打,却都在外寻求能够说得上话的人。他笔下的人活着还在寻求内心里的一点支持,一点渴望,这是难得的。
那一句能顶一万句的话到底是句什么话,不得而知,大多数人终其一生没有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因为他们不惜到处奔波,寻觅,比如杨百顺汪先生,书中大概只有吴香香听到了,虽然落魄,两个人的日子像一对恋人该有的样子。
刘震云的中短篇小说也是这样的语言风格,多是乡镇男性主角,《头人》《塔埔》《口信》等。繁复的事情也单线叙述,慢条斯理地跟你讲故事,人物的话也不多,一口唾沫一个凼,一句话一个钉子。
这样比较,喜欢刘震云多一些。他的书,有的故事并不是吸人眼球,但是说故事的方式和语言,让我想看下去。刘老师提倡用简单的语言去写复杂的事情,感觉确实这样。好比水墨山水,几大笔,山隐隐水迢迢,回味无穷。
说到底,故事精彩还得语言来粉饰,语言不喜欢,就少了追的欲望。
也许,什么时候我会移情别恋,就如以前迷过林海音和萧红一样,后来也就丢开了。但是,张爱玲,始终是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