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私塾》
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前夕,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政策,一些私塾的学童因为土地被充公而丧失了聘请塾师的能力。同时,随着对塾师的思想改造工作的进一步深入,部分塾师感到不再适合设馆谋生,便另图他业。新中国成立后,私塾逐渐消失。
个人觉得严师出高徒,现在的私塾只是一个形式,不能解决问题。现在的人读书多是为了应对考试,并不是学以致用,更谈不上古人之,立德,立功,立功之境界。
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
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
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
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
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
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
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北宋大儒张载(横渠)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横渠四句”包含下面的意思:
1、 “为天地立心”,程明道说:“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又说:“天地无心而成化。”,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实则,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点。以此马一浮先生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2、“为生民立命”,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通过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而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张载所标示的“为生民立命”,实即为“民吾同胞”来“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谓教”,此之谓也。
3、“为往圣继绝学”,故“往圣”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绝学”者,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对儒学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洛、关、闽诸大家,则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惟有宋儒。
4、“为万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开”期待之谓。“为万世开太平”,实现张载《西铭》描述的文化理想,民胞物与,全体归仁,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
横渠这四句话最能表达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当和使命。言简意赅,境界宏远,可以说“横渠四句”是中国人精神上的绝句,相当于精神上的坐标。
但现在的所谓私塾有“明师”否?有“高徒”否?
让师资强大,再去严加教育学子,这才是关键。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照“衡水中学作息表”
本人亦学习去了。
妃子笑于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