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先生《道体论》白话译文翻译1 论老子道经上

道体论

原文

论老子道经上


道者圆通化始,德者遂成物终,生成既彰,二名斯显,息用归宗,即二常一。即二常一,故道无德外之通,德无异道之契。即一仍二,故道位化通,德标成遂,常一常二,二一圆通,圆通辨别,故名道德。


问曰:所言道者圆通化始,是何等始?答曰:是物性之始。何以得知?章云德者遂成物终,则知性起於道,形生於德。


问曰:若然者,何故经云道生德畜?答曰:从本推元,故以道为生,形立亭毒,故号之为畜。


问曰:性始之本,为是有名,为是无名?答曰:皆得。


问曰:若是有名、是无名者,何故经云无名万物〔母〕,不言有名?答曰:道者通生之称,通生则有迹,有迹则可名,是以可道可名,非常者也。然道体广周,义不局一,今所以寄筌於绝冥者,盖欲鄙粗迹,显妙宗,以可悟耳。


问曰:广周之道,与物为同为异?答曰:常存常异。物以道为体,道还以物为体。一体之上,即有善恶是非,死生逆顺。譬如鱼因水而生,还因水而死,如人因地而行,因地而倒,还因地而起。


问曰:经称道生德畜,复云生之畜之,是谓玄德。前言道生,后言德生,何也?答曰:前言道生者,推功於本。后言德生者,论其形分之实生。何以知其然也?阴阳体合,生化化立,而阳居尊。君臣位乎,共治功成,而归元首。万物之体实生於德,宗本穷根,故曰道生。道生混成之体,无名之始,理周万物,妙极环中。恍兮惚兮,不可言有,其中有物,不可言无。居上不皦,处下不昧,迎之无首,随之无后,莫知所由,不可致诘。而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不言之言,言满天下,形名既著,凡圣乃分。然凡不自悟,必积感以求通。圣不弃物,亦因机而设教。机教参差,乃有万殊,约其一应之迹,所谓道德。道以圆通为宗,德以自得为义。圆通则无理而不通,自得则无性而不得。圆通无名,无名而强名。自得无得,就功迹以显称,称有功德之迹,德以勤行为首。强名无名,道以日损为先,勤而行之,无行而不备,损之又损,无累而不除。道德兼忘,玄同物我,故能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周流变化,无所不为。是以万物芸芸,形名动植,罔不资道德以成形。经云道者万物之奥。故至人老子,应迹周世,发扬玄风,用救於时,故标道德二名,以为教目。然教不自显,显必有由。穷其所由,本於老子。象帝之先,名之曰老。应变化生,名之为子。教体圆通,故名曰道。至理不变,称之曰经。四品之先,名之曰上,故曰老子道经上。


问曰:混成以何为体?答曰:以空无万有为体。


问曰:若以空无万有为混者,混体与道,为一为二?答曰:亦一亦二。


问曰:请辨所由。答曰:亦二者,混据体收,彰名曰道;就体通,为称〔通〕,通收义分,故曰亦二。亦一者,道无别通,就收辨通,混无别收,收通为目,故曰亦一。


问曰:既言混能通收,万物通者即为混,混即是物,物即是道,道物无别,何所可修?答曰:明修是体上差分,混上本无修义。将教诘体,殊非其类。


问曰:混成之与大象,为同为异?答曰:亦同亦异。何以得知?大象是名,混成是体,名体义别,故知是异。然则名无别体之称,即名此体;体无异名之混,即名为体,故言是同。


问曰:若然者,混成大象,二义可得相收不?答曰:皆得相收。差之则异,混之则同。若论其实,名无实外之名,故能以实收名。若就名辩义,实非名外之实,故名得收实。名实一体,相收何嫌。


问曰:章云大象无体,混成为体。若混象无别,所以一有一无?答曰:大象是名,混成是实,名始召实,岂得同哉。


问曰:名之与实,何先何后?答曰:更为先后。若就体而言,实先名后,就义而辩,名先实后。


问曰:既言实先名后,何故不先言於实,乃先论大象,后言混成?答曰:将欲辩义,非名不显,名义虽彰,体称未立,故先标大象无体。然则象不虚设,必有妙实,妙实周圆,故曰混成。


又问:所言混成者,为混成自说混成,为物说混成?答曰:皆得。混成自说混成者,混无别混,即物为混,所说之物,不离於混,非混而何?故曰混成自说混成。物说混成者,既物有差,差即非混,所说是物,岂得混乎?故曰物说混成。前言混说者,人身自说身。后言物说,就身差分,以口说身,非为身说,故言物说。


问曰:所言道体虚寂者,以何为虚。以何为寂?答曰:体无质状,名之曰虚。理无音响,目之曰寂。故曰虚寂。


问曰:虚寂者,为是体家体,为是教家体?答曰:俱得。


问曰:请辩所由。答曰:虚寂名同,所表有别。何以得知?今言教道者,玄超形表,表居物外,显道在清升之乡,言物在秽累之境。将欲鄙秽入真,故寄标远称。所言体道者,道体本寂,始终常无,常无之理,无所不至,故曰体道。


又问曰:所言体道虚寂者,与混成之体为同为异?答曰:亦同亦异。


问曰:请说所由。答曰:虚玄之体,混寂无别,故名曰同。混据收物,寂则无体,故名为异。


问曰:寂则无体者,为离混明无物,为即混是无物?答曰:理处本一。今明混寂之体者,就真妄之义别,若就妄辩体,即寂常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故知始终而无不混。若就真辩体者,即混常寂。经云容与大化,寥寥本无,大空任寄,即色随消,得知今日之有,即体常寂。


问曰:万物之体有实非虚,安得以有质之体,用为无也?答曰:万物之体,从业而感,净秽无恒,事从心转。譬如目有翳,见毛轮之在空,目翳既除,毛轮自灭。人业既今,则三界亦无。


问曰:据真则混体常寂,就妄则寂体常混,为混寂常隔,复有通时?答曰:妄除即混为寂,真染即寂为混。真妄无定,混寂从机,通隔之义,略判如此。


问曰:若混寂无定,真妄从机者,今妄真去,混寂定不?答曰:既言寂显於真,混兴於妄,真妄既无,混寂安寄。亦无混可混,亦无寂可寂。


问曰:若真妄名绝,混寂亦无者,非混非寂,竟何所名?答曰:混据生化标名,寂就除妄为称。今将欲入玄,故说寂以遣混,寂混既除,亦无寂可寂。寂既无寂,竟有何名?故经云无名万物之始。论云非言非默,义有所极。又云:可以言论者,物之粗者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者也。言之不能辩,意之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浅析

道是圆融贯通、化育万物的开端;德是成就万物、使之完成的归宿。生成万物的功能既然显现,于是“道”与“德”这两个名称也就随之而立。当作用止息、返归本源之时,二者又归于统一。正因为二者本是一体,所以道不可能脱离德而独自通行,德也不可能脱离道而有所契合。虽本是一体,却又显现为二,因此道体现为化育流通,德则表现为成就完成。常为一,又常为二,二与一圆融贯通,圆通中又有分别,因此称之为“道德”。


问:所说“道者圆通化始”,这个“始”是指什么开始? 

答:是指万物本性的开始。何以知道?经文中说“德者遂成物终”,由此可知,物之本性始于道,形质的生成完成则归于德。


问:如果是这样,为何经文说“道生之,德畜之”? 

答:这是从根源上追溯,所以称道为“生”;而当形体形成、受到养育长养之时,就称之为“畜”。


问:万物本性之始,究竟是“有名”,还是“无名”? 

答:两种说法都成立。


问:如果都有道理,那为何经文只说“无名天地之始”,又说“无名万物之母”,而不提“有名”呢? 

答:道是普遍生成的称呼,既然是普遍生成,就会留下痕迹;有了痕迹,就可以加以称谓。因此“可道”、“可名”的,都不是恒常不变的道与名。然而道的本体广大周遍,意义不限于一端。现在之所以将它寄托于绝对虚寂、幽深难测的境界,正是为了舍弃粗浅的痕迹,显现出玄妙的根本,以便人们能够领悟。


问:这广大周遍的道,是与万物相同,还是相异? 

答:道与物既常相同,又常相异。万物以道为自身之体,道也反过来以万物为其体现之体。在同一本体之上,就呈现出善与恶、是与非、生与死、顺与逆的分别。譬如鱼因水而生,也因水而死;人因大地而行走,因大地而跌倒,又因大地而重新站起来。


问:经中说“道生之,德畜之”,又说“生之畜之,是谓玄德”。前面说“道生”,后面却说“德生”,这是为什么? 

答:前面说“道生”,是将功归于根本;后面说“德生”,是就具体形质生成的实况而言。何以知道是这样?阴阳二气相合,化育之功成立,其中阳居主导地位,象征尊贵。如同君臣各就其位,共同治理,功成之后,仍归于君主。万物在形质上的实际生成,确实是由德来完成的;但追溯其根本源头,最终仍归于道,所以说“道生”。道所生的是浑然一体、尚未分化的存在,是无名之初,其理周遍万物,玄妙至极,如同处于环的中心,无所不在。它恍惚不清,不能说它有,因为其中有物;也不能说它无,因为其中有象。它在上不显明亮,在下不显昏暗;迎着它看不见开头,跟着它看不见结尾;不知它从何而来,也无法追问到底。它呈现的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虽不言语,却通过万物自然运行而“言满天下”。当形体与名称都显现之后,凡人与圣人之间的区别才得以产生。然而凡人不能自觉,必须通过不断感受、积累体验,才能通达大道;圣人不抛弃万物,也根据众生的根机而设立教化。由于根机与教化各有不同,于是产生万般差异。但归纳其根本的相应之迹,就是所谓的“道德”。道以圆融通达为宗旨,德以自有所得为意义。圆通则无所不通,自得则无所不得。圆通本身无名,因无名而勉强称之为“道”;自得本无所得,但依其功业与作用,才显现出“德”的名称。德以勤勉实践为首要,道以不断减损为根本。强加的名称本属无名,所以修道以“日损”为先;勤而行之,没有哪一行不周全;损之又损,没有哪一种牵累不被去除。当道德也都忘却,便与万物浑然合一,物我无别。如此则虽充盈却似空虚,其作用永不穷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周流不息,变化无穷,无所不能。因此,万物纷繁复杂,无论有形无形、能动能植,无不依赖道德而得以成形。经中说:“道者万物之奥。”所以至人老子,应化于世,周行教化,弘扬玄妙之风,以拯救时弊,因此标举“道”与“德”两个名称,作为教化的纲目。然而教化不会自行显现,显现必有其缘由。追溯这个缘由,根本在于老子。他在天帝之前已然存在,故称之为“老”;他应化示现,变化而生,故称之为“子”。教化本身圆融通达,所以名为“道”;至理永恒不变,所以称为“经”;此经位居四品之首,故称“上”。因此名为《老子道经上》。


问:所谓“混成”以什么为体? 

答:以空无与万有合一为体。


问:如果“混成”是以空无与万有合为一体,那么“混成”之体与“道”是同一还是不同? 

答:亦一亦二。


问:请说明其中缘由。 

答:“亦二”的原因是:“混成”侧重于体的包容与收摄,因此显名为“道”;而“道”作为通达一切的称谓,侧重于作用的流通。体与用、收与通,意义有别,因此说“亦二”。“亦一”的原因是:道并无另外的通达,通达正是从体的收摄中体现出来;混成也无另外的收摄,收摄与通达本为一体,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因此说“亦一”。


问:既然说“混成”能通能收,那么凡是能通达的万物就都是“混成”,混成就是万物,万物就是道,道与物没有分别,那还有什么可修的呢? 

答:所谓“修”,只是在本体显现的差别层面而言;在“混成”之本体上,原本并无“修”的概念。若以教化之法去诘问本体,那是将不同类的事物混为一谈,根本不相应。


问:“混成”与“大象”是相同还是不同? 

答:亦同亦异。何以知道?“大象”是名称,“混成”是本体,名与体意义不同,因此说是“异”。然而名称并无脱离本体的独立意义,名称正是用来指称这个本体;本体也没有脱离名称的“混成”,名称即是体的显现,体即是名的实质。因此,从名体不二的角度看,又说是“同”。


问:如果是这样,那么“混成”与“大象”这两个概念,它们的义理是否可以互相统摄、互相包含? 

答:都可以互相统摄。“混成”与“大象”若加以分别,则显为异;若合而观之,则归于同。若论其实质,名称没有脱离实存的独立存在,因此可以用实存来统摄名称;若从名称来分析义理,实存也不是名称之外的空物,因此名称也可以统摄实存。名与实本为一体,彼此相收,又有什么矛盾呢?


问:经文说“大象无形”(或“大象无体”),又说“混成”是体。如果“混成”与“大象”没有差别,为什么一个说“有体”,一个说“无体”? 

答:“大象”是名称,“混成”是实存。名称是用来召示实存的,怎能与实存完全等同呢?“大象”作为名,强调的是无形无相、不可执著,所以说是“无体”;“混成”作为实,则指那浑然一体、先天地而生的本体,所以说是“有体”。名与实角度不同,故一有一无。


问:名称与实存,哪个在先,哪个在后? 

答:互为先后。若从存在本体而言,实存在先,名称在后;若从义理表达而言,名称在先,实存才得以显现,故名先实后。


问:既然说实先名后,为何经中不先说“混成”,反而先说“大象”,而后才说“混成”? 

答:因为要阐明义理,若没有名称就无法表达。虽然名义已经显现,但本体的称谓尚未确立,所以先提出“大象无体”,以破除对形相的执著。然而“象”并非虚设,必定有其所指的玄妙实存。这个实存圆满周遍、浑然一体,因此称之为“混成”。由此由名入实,循序而进。


又问:所说“混成”,是“混成”自己在说自己,还是万物在说“混成”? 

答:两种情况都可以成立。 

所谓“混成自说混成”,是因为“混成”并无另外一个独立的“混”可言,它就是万物本身,即物即混。所言之物,不离于混成之体,不是混成又是什么?因此说“混成”自己在说自己。 

所谓“物说混成”,是因为万物各自有差别,有差别就不是“混”,此时所说的只是具体之物,怎能等同于“混成”?因此说这是从“物”的角度去言说“混成”。 

前面说“混说混成”,如同人身自己说自身;后面说“物说混成”,则是从身体的各个部分(如口)去说整体(身),并非整体自身在说,而是部分在说整体,所以称为“物说”。


问:所说“道体虚寂”,其中“虚”是指什么?“寂”又是指什么? 

答:“虚”是指道体没有具体的形质与状貌,故称为“虚”;“寂”是指道的运行没有声音、没有喧动,其理幽深无声,故称为“寂”。因此合称“虚寂”。


问:“虚寂”这一性质,是属于道的本体本身,还是属于教化言说中的设定? 

答:两者皆可成立。


问:请说明其中缘由。 

答:“虚寂”一词相同,但其所表达的意义有所不同。何以得知? 

现今所说的“教道”之虚寂,是指道超越形相,居于万物之外,彰显道在清净超升之境,而众生则处于污浊牵累之境。为了引导人们舍弃污浊、趋向真道,因此借用“虚寂”这样远离尘俗的称谓,作为教化的方便。 

而所说的“体道”之虚寂,是指道的本体本来就是空寂的,始终常住于“无”的状态,这种“常无”的道理,无所不在,周遍一切。这才是道体自身的“虚寂”。所以“虚寂”既可用于教化引导,也可如实描述道体本身。


又问:所说“体道虚寂”与“混成之体”,是相同还是不同?


答:既相同又不同。


问:请说明原因。


答:从“虚玄之体”的角度看,虚寂与混成没有区别,因此说它们相同。但从“混据收物”和“寂则无体”的角度看,混成强调对万物的统摄和包含,而虚寂则强调没有具体形体,所以又有所不同。


问:虚寂的“无体”是指离开“混成”后没有万物,还是指“混成”本身就没有具体物体?


答:道理上本是一体的。现在说明“混寂之体”,是从“真妄”的角度来区分。如果从妄的角度来辨别体性,那么虚寂常处于混成的状态,如经文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所以始终都是混然的。如果从真的角度来辨别体性,那么混成常处于虚寂的状态,如经文所说“容与大化,寥寥本无”,虚空任运,色相随缘消散,因此认识到当下的存在,其体性是恒常寂静的。


问:万物的本体是实实在在的,并非虚无,怎么能将有形质的物体说成是“无”呢?


答:万物的本体是由业力感应而生,净秽不定,事物的变化随着心念而转。比如眼睛有翳障时,会看到空中出现毛轮,一旦翳障消除,毛轮自然消失。如果人的业力消除了,那么三界也就不存在了。


问:根据真理,混成之体常寂;从妄念来看,虚寂之体常混。那么,混和寂是永远分隔的,还是有相通的时候?


答:妄念消除时,混成即转为虚寂;真性被染污时,虚寂则变为混成。真妄没有固定不变的状态,混寂随着机缘而变化,通与隔的道理大致如此。


问:如果混寂没有定准,随真妄而变化,那么当妄念消除、真性显现时,混寂是否就确定了?


答:既然虚寂显现于真性,混成兴起于妄念,当真妄都不存在时,混寂又依附于何处呢?此时既没有可混之物,也没有可寂之体。


问:如果真妄之名都不存在了,混寂也没有了,那么既不是混也不是寂,究竟该如何称呼?


答:混成是根据生化万物而命名的,虚寂则是为了去除妄念而称呼的。现在为了进入玄妙的境界,所以说虚寂以遣除混成。当虚寂和混成都被遣除了,也就没有可寂之体了。既然没有虚寂,又该如何命名呢?所以经文说“无名,万物之始”。论中也说“非言非默,义有所极”,意思是可以用言语表达的只是事物的粗浅层面,可以用心意传达的是事物的精妙层面。而言语无法分辨、心意无法察知的,就超越了精粗的范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