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放学,班主任群里忽然发上来一张图片。
图片上看衣服一眼就能认出是教物理的郑老师,她坐在楼梯拐角处最下边的台阶上,倚靠着身旁楼梯栏杆,头歪着,也想去靠栏杆,又好像又没挨上。双手拿着架儿五指叉开,大概是粘满粉笔灰还没洗手,左手无力地耷拉在膝盖上,右手手肘支在腿上,手背托着腮,旁边放着两本书。整个状态看上去很累,好像刚坐下要歇歇的样子。
脸面看不太清,但似乎又感觉到她在微笑,可笑的有点儿勉强,还有点儿羞涩。
我能想像到,拍照人看到她之前,她的脸上可能是疲惫的,劳累的,也可能是放松的,平静的。大概感觉累,或是有啥不舒服,便停在了楼梯处,想安静会儿,歇歇!
连续讲了两节课,口干舌燥,身心俱疲。课间又走不出教室,被学生围着,给满脸疑惑的几个学生进一步讲解辅导。一直到孩子们频频点头,听懂学会。
饱满的热情留在了讲台,温和的态度留给了学生,铿锵顿挫的言语,深入浅出的知识留在了教室,带出来的,已是身的劳累,心的疲惫。不等回到办公室,索性,坐下来歇歇,慢慢恢复一下,缓缓身心,缓缓体力。
不料,被拐弯过来的小房老师撞见,自己坐在地上,又被摄入镜头,便尴尬于自己的狼狈,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忽然心里一热,眼里一热,很理解!很理解!也很有同感,很有感触!
实话说,这是偶尔现象,不是每天上课都这么累,不是每次课后都会有这种状态,更多时候老师们的工作量都在承受范围内,备课,上课,批作业,辅导学生都能驾轻就熟,积极投入。只是某一次某一天或是某种情况下,我们会很紧张,很忙碌。
同事和我年龄相同,毕竟我们五十开外,不再年轻,有时,亦或是偶尔,我们会很累很累!
但是,
我们都在默默坚持,都在依然继续。
记得有一次学校搞建设,校园里有几个泥瓦师傅正干活,看样子是农民工,看到操场上有几个老师去厕所,唠家常地说“老师们多好哇,一天就那一两节课,上完课歇着去了,看她们多清闲”。我路过,听见了,也听出来师傅们口气里并无不满,无指责,就是有点羡慕的意思。
隔行如隔山,纯朴的师傅们哪里知道办公室里的我们平时都是怎样的工作状态。
备课,写教案;
教研,查资料;
出题,组试卷;
实验,制教具;
谈心,做疏导;
开会,搞建设;
……
等等。
一线教学工作,每个工作日都是忙忙碌碌,从进校门开始,便心里是学生,手里是课本,进度天天推进,内容天天更新。
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课上50分钟,需要我们课下加倍的时间批作业,备课,预设课堂生成等。不但前期准备要充分,后期还要查验反思,修改补充等。
年轻教师积极进取,年长教师踏实认真,庞大的教学单位,各司其职,每个人手头都有活做,有事忙。只是借着上厕所的事由,慢慢缓解一下疲劳的腰椎颈椎,缓解一下近视的或是昏花的眼睛。
这里,不必夸大其词的说这是为了什么教育事业,也不会妄自尊大地说老师们有什么蜡烛精神。其实,这就是常态化的工作,是正常的教学剪影,确切地说,没有谁的工作是迫于学校制度,都是平平凡凡的教师对自己从事工作的正常投入和主动付出。
但是,在这微缩的镜头里,这些辛勤的举动,自然的言行,构造出了一个个优秀的集体,一个个和谐的团队。小城的教育很好,这很好的背后,是众多同行们心里的执着,脚下的笃定。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发展;一个制度,一个校风的形成。正是这平凡人的平凡工作才助力了学校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推动了小城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
学校会议室墙上有这样几句话: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
工作前,没有谁会想这些高大上的理由,也没有谁是为了追求这些高大上的目标。但是,每天辛勤的劳作,每日无悔的付出,正在完美地诠释着求真,创新,献身这些闪光的字眼,正在铺设象牙塔里的那份纯净,正在成就百姓心中的良好教育!
平淡贮藏了力量!
平凡孕育了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