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初生的旭日泛着金光洒向寺院,映照在虞山之中的树林,整个寺院变得绚丽明亮,高耸入云的山林也更加翠绿葱茏。
诗人漫步山林,进入古寺。这大自然的宁静、禅院的清幽令他心旷神怡,心情愉悦。
沐浴在晨曦的怀抱中,享受着大自然最美的时刻,静谧中仿若置身于仙境一般,让诗人体味到了远离喧嚣尘世的快乐。
寺内竹林青翠,花木扶疏。一条幽静的小路,蜿蜒曲折,指向远处的禅房。
禅房掩映在花木丛中,增添了几分肃穆、神圣的感觉。
这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还有肃穆的禅房,构成一种静谧样和的氛围,似乎可以洗濯身心,放飞灵魂。
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
活泼的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
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
这山光水色、鸟语花香、清潭倒影,不禁引起诗人无限遐思,顿悟这空寂中的禅意。
此情此景,抚慰了诗人的心灵,心中的烦恼也烟消云散。
此时,仿佛万赣俱寂,只有古寺的钟磬声,回应着大自然的静默无语。
佛音袅袅,纯净怡心。这声音,来自佛门圣地,远离尘世的喧嚣,让人忘却俗世的烦恼。
天籁般的佛音,悠扬深邃,超然物外。
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也随之起伏飘扬,袅袅不绝。
如此意境空幽的清净之地,亦是诗人内心的向往之地,远离喧嚣,归隐自然。
常建(708年—765年),祖籍邢州,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开元十五年(727年),28岁的常建登进士第,及至36岁时才授盱眙尉,而且这也是他这一生中做过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一次官。
在盛唐星光璀璨的诗坛上,常建的诗独树一帜,《四库全书总目》赞其曰:“卓然于王、孟抗衡者,殆十之六七。”
唐代诗选家殷璠在其编选的唐诗选本《河岳英灵集》中,把常建诗置于卷首,位于李白、王维等人之前。
由此可以看出,常建诗的影响之大和流传之广,在当时的文坛上,某些方面,他甚至已经超过了李白。
殷璠评常建“高才无贵士”,因为终其一生不过盱眙一尉矣,相比于文学成就,其仕途并不如意,科举之路也走得不顺遂。
他虽有奇才,却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
他大多时间都在隐居,过着山水田园的生活,他也以写山水田园为主。
他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风与王维、孟浩然接近,但又有别于他们,他有自己的艺术风格。
他的诗选语精妙,诗意清迥,境界高远,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
这就是常建山水田园诗的匠心独具之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因为他这首脍炙人口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破山寺而得以天下闻名。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唐•常建
赏析
这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首联的意思是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清晨:早晨。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
首联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颔联的意思是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曲径:一作“竹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幽:幽静。
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颔联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
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
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颈联的意思是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
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
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
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
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
“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
“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像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
颈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尾联的意思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万籁: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都:一作“俱”。
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
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