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就在前一天,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也成功列入其中……连续申遗成功,彰显世界遗产保护的中国力量、中国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新时代以来,我们持续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中华大地上的丰富文化遗产绽放出时代光彩。
坚持保护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就是传承中华文明。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首要在于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加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保护好古代与近现代、城市与乡村、物质与非物质等历史文化遗产,切实维护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全面加强管理,健全文物保护利用法律制度、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制度、文物防灾减灾应急培训和演练制度,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主体责任,筑牢文物安全防线。
加强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文物工作既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在理论研究上不断拓展的大工程。要深化文物基础研究,深挖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系统阐释中华文明的时代新义与当代价值。加强考古和历史研究重大课题攻关,围绕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展开深入研究,更好发挥文物以文化人、以史育人作用。
强化科技赋能。科技强则文保强,科技创新是支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科技对文物保护的考古发掘、价值阐释、展示传播等方面的深度渗透和核心支撑作用,推动我国实现从文物资源大国向文物保护利用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实施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建立国家文化遗产资源大数据库,推动文化遗产资源全景呈现。推动文物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丰富展示互动形式,使文化遗产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活”起来、“火”起来,让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