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中国人的认知里,“严父慈母”已成了一种固有的印象,父亲大多不苟言笑,默默的担负着一家人的生计,他对子女的爱,表现的特别“克制”,但只要子女多跟他沟通,给他多一些陪伴,就会发现父亲还是挺可爱的,甚至童心未泯。
—1—
认识一位厨师长,有两个女儿,每天晚上下班回到宿舍,洗漱完毕就躺到床上跟老婆视频聊天,简单的几句问候之后,老婆就会“知趣”的将手机摄像头对准出生刚过百日的二宝。
Hi,XXX(女儿的官名),晚上好,想爸爸了没有?镜头里的女儿如果是开心的,他就会说遇到啥开心事了,讲给爸爸听。如果女儿在哭闹,就说谁欺负我家二宝了,我来收拾她,大宝,是不是你欺负妹妹了……
在抖音上,他拍过好多条跟二宝“合作”的视频,其中有一条抢饭碗的视频看后令人忍俊不禁:他端着盛有饭菜的饭碗,在二宝面前津津有味的吃着,二宝被诱惑了,胖嘟嘟的小手开始抢他手里的饭碗,十分可爱。
记录孩子快乐成长的每个瞬间,这应该是父母留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厨师长的大女儿上小学了。有一次他带女儿放风筝时拍了一个视频:风筝飞远了,女儿的脸上里有一丝不舍还有些许失落的表情,他看到了,安慰女儿说“风筝飞远了,女儿有点失落,但这也是好事,因为她放飞了梦想,放飞了希望。”手机镜头从天空转移到了女儿的脸上,小丫头听了爸爸的话后重又开心的笑了起来。
放飞了梦想,放飞了希望。如果他女儿那时会写日记的话,她一定会记到日记本里,因为那是一句父亲对女儿快乐成长的殷殷期盼和祝福。
我家是农村的,家里地比较多,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的老爸面容总是严肃的,疲倦的,他很少有时间陪我玩,只有小学学历的他也很少给我辅导过家庭作业,但他有空的时候喜欢翻字典,其中“摩肩接踵”这个成语还是他教给我的。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与老爸去集市买东西的作文,说街道上赶集的人很多,我用到的形容词是“非常拥挤”,老爸看到作文后说不够贴切,用“摩肩接踵”最准确。
说这句话时,老爸表情和蔼,笑意盈盈。现在,我每次写文章的时候,只要是比较拥挤的场合,我都会用到“摩肩接踵”这个成语,老爸那张亲切的笑脸就会重现我的脑海。
—2—
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汪曾祺先生写过一篇题为《多年父子成兄弟》的文章,通读全文,得知作者的父亲以及后来成为父亲的作者都是有趣甚至童心未泯的人。
作者说父亲被姑妈称为“孩子头”,养金铃子,扎俏织娘,会做荷花灯,西瓜灯。作者17岁初恋,在家写情书,父亲在一旁瞎出主意。那时作者学会了抽烟喝酒,父亲喝酒时也会给他倒一杯,抽烟时从烟盒里一次抽出两根香烟……
后来作者当了父亲,他对儿子谈恋爱的事“闻而不问”,孩子们叫他“爸”,有时叫“老头子”,孙女也跟着叫,亲家母听了批评孙女说“没大没小”,但作者不在意——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作家南在南方曾经也写过一篇同题目的文章。作者说他父亲是一名木匠,除了制作桌椅床柜等日常家具,他还做寿材。
家里的院子里种着一棵柏树,那是做寿材的理想原料。有一次作者跟父亲在院里乘凉,看到粗壮的柏树后跟父亲开玩笑说以后我过世了,就用这棵柏树给我做个寿材。
在老家农村,亲人去世是一个比较忌讳的话题。但作者父亲听后笑了,说你还年轻,做寿材也是先给我做……
张爱玲遇到胡兰成后说对他的爱“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心里开出了花。”其实,父母尤其是父亲对子女的爱也很低很低,低到放下威严,跟孩子玩“幼稚”的游戏,可以不论辈分,不论何种称呼,甚至不论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