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学者表示,在鼓励年轻人生育、婚恋的问题上,可以将法定结婚年龄下调至18岁,以此降低成婚门槛促进单身男女建立家庭。
此话一出,立刻引来无数板砖。不少人质疑:18岁正是接受教育的黄金年龄,此举是否会不利于个人发展?……
“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专家”“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了”……一段时间以来,有关专家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评论区里更是吐槽一片。
为何专家一开口就有网友“拍砖”?一是,专家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内都是行家,在一些问题上的见识未必就那么高明。二是,确有些专家下结论过于粗线条,未展开深入调查,又没有共情当事人,显得“站着说话不腰疼”。三则,网络传播青睐“博人眼球”,大量自媒体故意淡化前后语境、分析过程,只截取最有噱头的只言片语大肆传播,很多被拱上热搜的所谓“离大谱”的建议,其实与专家本人的原意相去甚远。
客观地说,在专家群体中,有不少肚里“有货”的学者,令人尊重。比如,有的教授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法律案例,为年轻人讲解法律知识;还有的人化身“情感达人”,理论结合实际输出观点,解决年轻人的情感问题。
但有的“专家”则不然。他们显得很不了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从未考虑过年轻人的经济压力、健康压力、就业焦虑和婚恋焦虑,每每以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纸上谈兵”“站着说话不腰疼”“何不食肉糜”的姿态指点江山。
专家有权发声,公众有权质疑,关键是就事论事、就理论理,不能“一砖拍死”。排除炒作干扰,应当看到,术业有专攻,任何专业领域都有自己的知识门槛,在具体领域,乃至大量公共议题的讨论中,其实非常需要专业人士来释疑解惑、厘清细节,帮助大家加以理解、进行判断。同时更应当看到,专家说话最需要确保的是专业性,而不是考虑“中不中听”,一些意见建议未必就和大众当下的认知合拍,也不可能符合所有群体的心意。有些提法一时看来不太现实,但可能是结合行业前沿进行的一种趋势预测;有些建议乍听很不顺耳,但可能是权衡多方利弊后提供的一种解题思路。对此,公众也应抱持包容姿态,辩证看待、静心思考,不要动不动就“喊打喊杀”,舆论环境过于严苛,反而不利于严谨客观、理性思辨的声音生长。
年轻人虽然不是专家,但却是生活的实践者,他们知道什么样的生活对自己有利。某些“砖家”建议一出,往往会导致人人投之一板砖,导致舆论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