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新疆行(7)——走进吐鲁番葡萄人家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
去新疆,吐鲁番是不得不去的。
看完了胡杨林,第二天我们便去了吐鲁番。
千万别问我走什么路线,经过了些什么地方,除了路上特别一些的景致和大一些的地方,我头脑里全是一本糊涂账,跟团出行嘛,自然就懒得操心了。
依然是茫茫戈壁和连绵无尽的山,估计我们的行程始终都绕不开天山。窗外,没有风、没有阳光,天地都是一种单调的灰土色,毫无生气与活力,似乎又回到了那种辽阔、荒凉的感觉了。不过,也见到了一些光秃秃的山上写了很多字词,白色,看得见字迹凸起的线条,大多为一些励志词语或省、市的名字,也算荒凉中引人遐想的一道小景致吧。
终于,视野中有了绿色植物,虽然仅仅是高细的白杨树,接着越来越多的道旁植物、树木在车窗外不断掠过,导游说,已到吐鲁番的一个县了。
这里,应该是新疆适于人居住的地方,有河有树有城镇有街道,统一格调的新式民居小楼,有的还比较高大气派,还有院落,这些房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家家都有四周镂空通风的葡萄晾晒房。
我们没有停息,只一路向前,沿途有很多葡萄地,都搭有葡萄架。导游说,这就吐鲁番葡萄。遗憾的是,这样的10月底初冬季节,就只剩下一地一地的粗壮的葡萄藤了,连叶子都掉了,根本吃不上新鲜葡萄了。我问导游,葡萄藤冬天会死吗?他说冬季就把葡萄藤埋在土里,第二年开春不冷了再把它们刨出来就行了。原来,这里的葡萄是这么长的,我们那里就没这么麻烦了。
来到坎儿井附近的一个广场,正有一对新疆姑娘小伙在举行婚礼。我们赶快好奇地围观。原来,他们跟内地一样,也有伴郎伴娘队伍。这个新娘的伴娘队伍人数还不少,都着统一的伴娘礼裙,他们身材真好啊!不过,新娘新郎却都是胖大个儿,新娘丰满,新郎壮硕,非常般配,他们在露天欢天喜地对舞,虽然没什么腰身,但舞姿却非常优美呢。他们跳得很投入,一点不在意大家的围观、起哄,拍照……不知他们接下来还有什么仪式,我们也没时间看了,不过我们也算沾了喜气,觉得运气还不错。
很快,导游就带我们去了吐鲁番当地一个葡萄人家。
这里是乡村,房舍比较简陋,接待我们的地方是一个长形大棚,由彩色篷布搭建。四周、顶上都没有封严,可以看见篷布外面的地、一些植物、靠尽头一点的顶上,居然还有好多有叶子的葡萄,还有一些悬着的鲜葡萄,但更多是风干在藤上的葡萄干,真是开眼了!遗憾太高了,也不能摘几颗尝尝,也许人家就是留着给大家观赏的。
说实话,也只有吐鲁番才有这条件,可以风干葡萄,还可以种植无籽葡萄,而且甜度是任何地方的葡萄没法比拟的。
资料介绍,吐鲁番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但又极端干燥,降雨稀少且大风频繁,故有“火洲”、“风库”之称。这里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仅有16.4毫米,而蒸发量则高达3000毫米以上。这里全年日照时数为3000-3200小时左右。全年平均气温13.9,高于35的炎热日在100天以上。夏季极端高气温为49.6,地表温度多在70以上,有过82.3的纪录。当地素有“沙窝里烤熟鸡蛋”、“石头上烤熟面饼”之说。冬季极端最低气温-28.7;日温差和年温差均大,无霜期长期达210天左右。
导游说,吐鲁番的葡萄好吃,但数量很有限,这里的葡萄当地都不够,不可能销往全国各地,来吐鲁番就要吃这里的葡萄,买这里的葡萄,只有本地才是货真价值的吐鲁番葡萄,其他不过是打着吐鲁番葡萄的招牌而已。
这个葡萄之家是个合作社,就是相当于把一个生产队的葡萄集中起来,选出会讲汉语的代表来宣传销售,然后按各家的量分配各家收益。
这个葡萄之家仅有两个女孩子,一个30出头的妹妹,上过高中,汉语很好。一个40岁左右的姐姐,完全不会汉语,但能歌善舞,她们两姐妹合作,一个作汉语宣讲,一个跳新疆舞助兴。
讲解之前,她们先按当地习俗,安排我们落座,然后招待我们吃瓜果(西瓜、葡萄干)、吃她们家的烤馕饼。接着观看姐姐的新疆舞。姐姐个子不高,偏胖,但一点不影响她表演,身段依然柔软灵活,舞姿轻盈,虽不比电视里的新疆舞那样讲究各种包装,但我们这么近距离地欣赏原滋原味的新疆舞,大家还是很兴奋,都一个劲儿地鼓掌。
随后,妹妹带大家到他们的葡萄样品台前,分门别类给大家讲解每一种葡萄的种植、产量、特点,当然还有价格,还请大家一一品尝,希望大家支持她们工作,妹妹普通话了得,话讲得非常动听,礼貌、周到、客气,虽然价格很高,一百元到几百元一斤,最后大家都买了不少。毕竟,这是吐鲁番葡萄嘛,就算高了也是支援新疆人民,值得!
补充一点,吐鲁番虽然干燥少雨,但葡萄以及各种植被都长得不错,主要水源是天山冰雪融水,为了不让冰雪融水蒸发掉,聪明的祖先发明并修建了地下水道——坎儿井,坎儿井至今都还在发挥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