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假期很长,我想出门旅行。理想是,享受旅途的风光,又如家里一样的舒适。我和家人一合算,觉得浙江的千岛湖很不错,但没料到,时间碰上G20峰会,交通受阻,最后只能作罢。
我的高中同学,实习从外地回来,到了北京,打算拜访一下我家。闲聊之中,谈到他后天要去苏州,回校报道,准备开学。提及苏州,在场的母亲,回忆起曾看过的一篇文章。文章描述的是一个坐落于苏州的私人美术馆。文中图文并茂,描绘了这座美术馆的前世今生。内容充满诱惑力,令人遐想。两个“苏州”碰在一起,一拍即合。我们当即决定,随同学一起去苏州。
苏州校区
乘坐的高铁,早晨出发,历经5小时,中午到达了苏州北站。为了准备开学,同学提了两个大箱子,每个箱子重量都不可小觑。他提一个,我推一个。箱子到了宿舍,已是下午。
苏州校区,聚集了很多学校的分校和研究院,例如苏州大学、人民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等。
专业方向多是语言文学、金融管理,所以校区内的女生很多,到了夏天,走在路上精神尤为振奋。
视觉享受是一方面,体验氛围又是另外一方面。去德国以后,我似乎很难体会到充满年轻朝气的气氛。我的学校,学区分散,学校和民居相互融合。学生宿舍位置不多,也不集中,所以多数学生自己租房,除了上课的时候,学生间很难有紧密的接触。这是原因一,原因二。我想是欧洲人,在青年的时候,看起来普遍成熟。走在路上,看到对方,很难分辨眼前这个人,是学生还是老师。成熟的人聚集到了一起,自然很难让人感受到年轻的活力。
在中国的校区,人虽多,但氛围浓,让我忍住不想说: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快乐。
我母亲思考的方向与我不一致,她想的,掺杂了一些惊讶,觉得两辈人学习的环境差异实在太大了。她说,她要重新思考,现代学生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和学习。他们那一代苦,我们甜。没了大学里面的苦环境,以后到了公司还能否适应?没了苦,是否还能够在将来有所成就。她没给出答案,我以为,现在的学生,主战场不在于与落后的设施对抗。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稳坐在图书馆里面,与复杂和生涩的知识为伴。
辛苦没有褪色,只是换了个位置。
本色美术馆
美术馆坐落于苏州郊区。由于苏州不大,即使位于郊区,打车也不会觉得非常遥远。美术馆十点开门。门票50元,个人认为,相比于里面的陈设,50元不算贵。买了票就可以入园。
美术馆临河而建,整体建筑是灰黑色的。黑灰色不算很有个性,但胜在稳定,与自然融合的很好,不会让人有不舒服的感觉。建筑是半开放的,硬朗的是石墙,柔软的是玻璃。还有一部分外围是人工搭建的水潭,通过水潭,连接了庭院内外。
美术馆内部分为三层,一层展示的是茶席,二层和三层是美术馆。我认为,来到这里,看点在一层。
门口是池塘,上面搭着石桥。走过石板,右侧是西餐厅,正面就是大门。进门扑面而来的是大型的室内台阶,不过在此之前,还要先从左到右逐一看起。左侧是我比较喜欢的茶席之一。房间分三层,通过玻璃隔开。最远端和水潭相连,中间种植着矮树,近处是茶席。房间精致,颇有日式的风味。脚下是榻榻米,脱了鞋子就可以进屋欣赏。
转身向前,抬头能够看见古老的牌匾。传统印象,牌匾都矗立在室外,抬起头,觉得十分高大,但把它放在室内,牌匾就好像沁了水,缩小很多。大厅中间是茶席,远处是室内的台阶,台阶上同样是茶席。对面的墙壁是玻璃,透过去可以看到屋外,整体显得十足通透。
右侧是商店,里面卖的,均来自美术馆的独立品牌,吃的穿的用的都有所涉及。走廊与商店在同一侧,穿过走廊是二厅。
二厅的结构简单。主体是下沉式,青灰色的水泥地上是茶席。茶席形态各异,气息不同,可以分别品味。旁边附有人工摆放的绿植,整体非常写意,能够看出设计师的用心。旁边有一个房间,是插花工作室。在工作室的玻璃门上,贴着宣传简介,有时间,就可以在这学习插花。
我想重点描述的,是位于大厅左侧的小剧院。美术馆里藏剧院,很新奇。当初我也不知道,钻进去才感觉别有洞天。入口光线昏暗,正面有盏顶灯,一幅书法包裹在灯光下。字前摆放着香炉,孤零零的,但却画龙点睛,可以看出是设计师的好意。
左右是灰暗的走廊。走廊对称,尽头只放着一尊小灯。通过光线的引导,可以进入剧院内部。每周剧目不一,信息牌上显示,下午四点有一场演出,所以上午没人,剧院显得异常空旷。演出在中心的小亭里,小亭子在人工水潭中,水潭在水平面之下。观众席阶梯状,在水平面之上。一上一下,想必所有人都能够聚焦舞台。整个屋子光线昏暗,几盏射灯聚焦中心。四周围的墙壁投影着巨大的水墨山水。墙壁上,游鱼、溪水、山涧、人家、炊烟。
二层和三层,展览的都是画,算是告诉了我们,这是一座美术馆。当日展出的是现代艺术,我不大了解,便不做过多描述。惟有深刻印象的,还是包裹在画中间的茶席。而这和一层的茶席别无二致,精致的过分。
别了主楼。中午,推荐来旁边的中餐厅。其间是员工餐,餐食充满当地特色,三菜一汤,菜量自行控制,花费为25元/位,经济实惠又好吃。
描述了美术馆,说说我自己的印象。
美术馆的陈设很美,但是过于美,没倒腻。
我的标准简单,美好的事物,要兼具美观和实用性。它的美观性,无出其右,但实用性却捉襟见肘。美的过于充实和重复,感官无法对焦,体验“因福得祸”。
与之相较,苏州博物馆就更加完美。苏博得设计者是贝聿铭,他是建筑界的大师。他的作品,对于本美,美在哪点? 是否带有大师噱头之嫌?这是我思考的两个问题。
苏博的美。其一,博物馆在设计之初,功能明确,陈设特色展品。其二,“美”的位置自然。刚入园,能鲜明的感受到,博物馆独特的美。欣赏陈设,博物馆为它服务,绝不喧宾夺主。唯有你无意间一抬头,看到阑珊的光线投射进来,才能感受博物馆的精巧。可见,即使是没了大师之名,苏博,还是能够让身处其间,流连忘返。
回到本色美术馆。我推荐,喜欢拍照的、喜欢喝茶的、想品味南方文化的、想体验中华文化的人,到这里来参观。
这里值得一去,而且也只值得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