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郦波
摘录整理:和弦夜光杯
读书目的:跟随阳明先生传奇的一生,感悟心学思想的创立和实践过程,找出至少1个持久自我改变的触动点。
十行采集:
1.一切历史都是当代思想史。王阳明就是我们这个族群回顾“从哪里来”,眺望“要往哪里去”时,绕不过的一个关键性的节点式的人物。
2.完人之问:从个人层面上看,一个聪明人,应该怎么超越自己的聪明,从而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真正具有人生价值的人。
像王阳明这样的天才,他要走到圣人、走到完人那一步,更加无比艰难。
3.王阳明一旦对某件事感兴趣,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以至于忘记了身边的一切。这种“入乎其内”的境界,保证了王阳明可以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
人生需要三“mó”境界。用脑子想,这叫琢磨。用心神去想,这叫揣摩。全身心的投入,这叫着魔。琢磨、揣摩、着魔,这就叫入乎其内。
4.到了两汉经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本质上就变成了“外儒内法”。
程朱理学从最初“克己复礼”的理想走向后来的禁锢人性,完全体现了儒家过犹不及的辩证法思想。
5.失败的阳明格竹带来了三个结果:
•直接影响了王阳明的健康状况。
•直接导致了王阳明对程朱理学的全面怀疑,成为王阳明最终弃理学而开创阳明心学的一个早期的诱因。
•使得王阳明选择先行获取成圣的平台,即精研词章之学,应对科举考试。
6.“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7.大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的会试迎来了明朝历史上两个天才级的考生。艺术史上的天才,唐寅唐伯虎;哲学史上的天才,王守仁王阳明。
8.明代历史上总共有三个文臣,以儒生的身份行儒将之实,最后被封伯。
一个是英宗朝的王骥被封靖远伯,一个是王越被封威宁伯,还有一个就是王阳明,被封新建伯。
9.王阳明想放下一切远离红尘,可是在人生的根本、也就是儒家最根本的亲情这一点上,王阳明断难割舍。
他说亲情生于孩提,与生俱来,如果断舍亲情的话,那就是断灭种性。
10.王阳明一生中兴趣一再转移,都是他做圣人的努力与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他渐渐形成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襟,也渐渐对各种学说的利弊有了深刻认识。
思想家一定要先沧桑、后纯粹,由博返约,最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这个规律在中国思想史上尤其昭彰。
一行精华:
人生的三“mó”境界:琢磨、揣摩、着魔,这就叫入乎其内。
思想家一定要先沧桑、后纯粹,由博返约,最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触动,反思,改变:
1.阳明先生是华夏民族500年来唯一一位最终实现了圣人、完人成就的思想家和实践家,学习他传奇的一生,从中必然能收获有价值的感悟。
2.琢磨、揣摩、着魔,这种入乎其内的境界,帮助年轻的王阳明成为一名顶尖的高效学习者。值得我们效仿。
3.阳明格竹的失败,证明了圣人也是从凡人成长起来的,而并非天生慧眼或自带前世智慧。
连阳明先生都会失败,何况我们呢?关键是失败之后如何总结,如何重新奋起。
4.强大的学习能力,广博的兴趣爱好,使得王阳明打好了知识积累的坚实基础,也方便他今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