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苏辙:非圣智不足以知道,使圣智为天下,其有不以道御物者乎?然世之人不足以知圣智之本,而见其末,以为以巧胜物者也,于是驰骋于其末流,而民始不胜其害矣。故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原成:绝知弃偏,民利百倍。
原成:长而弗宰也,故曰民利百倍。拒绝主观意志之一。故大道废,案有仁义。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苏辙: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仁义所以为孝慈矣。然及其衰也,窃仁义之名以要利于世,于是子有违父,而父有虐子,此则仁义之迹为之也。故绝仁弃义,则民复孝慈。
原成:绝伪弃虑,民复季子。
原义:为而弗志也,故曰民复孝兹。拒绝主观意志之二。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苏辙:巧所以便事也,利所以济物也,二者非以为盗,盗贼不得则不行。故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原成: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原成:利,物也。生而弗有也,故曰盗贼无有。拒绝主观意志之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苏辙:世之贵此三者,以为天下之不安,由文之不足故也。是以或属之圣智,或属之仁义,或属之巧利,盖将以文治之也。然而天下益以不安,曷不反其本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天下各复其性,虽有三者,无所用之矣。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则圣智之大,仁义之至,巧利之极也。然孔子以仁义礼乐治天下,老子绝而弃之,或者以为不同。《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之虑后世也深,故示人以器而晦其道,使中人以下守其器,不为道之所眩,以不失为君子,而中人以上,自是以上达也。老子则不然,志于明道而急于开人心,故示人以道而薄于器,以为学者惟器之知,则道隐矣,故绝仁义弃礼乐以明道。夫道不可言,可言皆其似者也。达者因似以识真,而昧者执似以陷于伪。故后世执老子之言以乱天下者有之,而学孔子者无大过。因老子之言以达道者不少,而求之于孔子者常苦其无所从入。二圣人者,皆不得已也,全于此,必略于彼矣。
原成: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视素保朴,少私而寡欲。
原成:视素保朴。素,空也。朴者,一者也。向外呈现自身越少越能保全自身变化的活力。少私而寡欲。寡,少也。合於上而分於下也,故始多而終少。少,小也。物由大漸小而欲望始多終少。绝圣、绝仁、绝巧,此三者皆是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在下一章老子通过“绝学无忧”阐述了凡物一分为二的“绝学观”。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