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要的意识

马歇尔后来曾说,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在于对人的内在需要的持续觉察,被称为“基于需要的意识”——无论人们做或不做某件事,都在试图满足某种内在的需要。

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之下,隐藏着我们看不见的需求。非暴力沟通就是提醒我们注意那些看不到的需求。如同小王子说的,这个世界真正美好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只有用心才能看见。

所以,非暴力沟通又被称为“爱的语言”和“觉察的需要”——这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觉察。

—摘自《同理心的力量》

昨天和邻居们一起家庭聚餐。男人们喝着酒聊着他们的话题,女人们就聊着娃。问起朋友J怎么没把儿子带来。她说前几天几个娃一起玩的时候。小舟和小泽说小包(J的儿子)很讨厌,不想跟他玩。然后小包发很大的脾气。行为有点攻击。于是她就跟孩子们说那就不要一起玩。先让孩子在家冷静几天。虽然J说自己儿子遇事不应该这样发脾气。其实我听出她在心疼儿子得到别的小孩那样的攻击性的话语。但她不好意思训斥别的孩子就只有训斥自己的孩子。

从她儿子想到我家儿子基本也是同款娃,遇到事情就会发脾气“哼,不跟你玩了”跑边上生闷气或者是委屈得哭了。行为或许有不同但本质是差不多的。

在没学习以前,我相当不能接受这样的表现。因为在我心里,男孩子应该大气像土匪。而不是这样遇到事情就哭唧唧的,扭扭捏捏的。我怎么就生了这样一个娃,于是立志改变他。

而学习后,我试着把自己这些“应该”的想法放到一边,尝试去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的表现。其实是情感太敏感,很容易被别人的态度和话语伤到。而他并不懂得要如何去处理这个伤心难受的感觉。就会随着自己的理解做出相应的反应。

所以不是孩子爱哭,软弱,有暴力倾向。这些词都只是我们基于孩子行为的表像给予的评论,贴的标签而已。实际上他只是一个不知道如何用更好的办法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于是选了一个他所知道的一个应对方式的孩子。那么他更需要得到帮助,需要我们去教他更好的应对方式。

我把我对于孩子行为的这种理解分享给了朋友J。她听了后沉默了一会,说:还真没有这样想过,听起来又很有道理。

是的,我们总是看到行为表现就急着去教育去讲道理去。混着我们的心疼担忧等等。却耐不下心去体会孩子为什么这样做?他一定有他的理由要这样做。

无论人们做或者不做某件事,都在试图满足某种心理需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昨天在一个群里做了一个分享,关于非暴力沟通的。 起因是群里有朋友就“夫妻沟通”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后面就有...
    鹿姐晓桔阅读 3,624评论 0 1
  • 一个月看8本书? 这个月看了八本书,看完了吗?看完了。 现在就让我来检阅一下我们潜意识大人看书的质量,真的,这次能...
    嘿把这个苹果放到你的头上阅读 1,313评论 0 0
  • 伙伴们,早安~ 今天开启第五期啦[鼓掌] 我们的讨论和打卡(本期结合着分享): 今天阅读内容:从开始读到“通往地狱...
    安格麻麻阅读 3,856评论 0 1
  • ——岗前培训笔记整理 厚厚的笔记本读薄至120条目 离开北京的岗前已有十余日,又逢开学在即,内心颇为不宁静,担忧、...
    凌沐子阅读 5,531评论 0 2
  • 久违的晴天,家长会。 家长大会开好到教室时,离放学已经没多少时间了。班主任说已经安排了三个家长分享经验。 放学铃声...
    飘雪儿5阅读 12,187评论 16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