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话题
当前语文教学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教学中把解读教学内容作为主要任务,重人文,轻语言。常态化的语文课文教学流程是: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分段讲读,深入理解课文思想感情——总结提升,小结收获体会。这样的教学流程是依据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这一目标设计的,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现在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形态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一篇一篇讲读课文。语文课的主要活动是阅读课文,严格意义上说是听教师分析讲读课文。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五分之四时间用于讲一篇篇课文,上语文课就是讲课文。
语文教学改革,主要也是聚焦在如何讲好一篇篇课文,怎样提高将课文的效率。
语文教学竞赛,也是在比谁讲得精彩,讲得有深度,有新意,有水平,谁能讲得听课教师佩服的五体投地。
阅读是个人行为,阅读行为因人而异。现在的语文课堂上老师领着学生感悟老师的感悟。这样解读课文,学生的能力不会得到提高。语文能力是在实践中学习的,不是讲出来的。解读文本,学生是学不会的。应该让学生多读书多积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独特的感悟。
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
现在,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文内容”和“教学内容”两个不同的概念。什么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语文教材中一篇篇课文给出的是“课文内容”,然而它们只是学习语文的例子。用这篇课文教学什么语文知识,学习哪些方法,训练何种语文技能,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自行选择并确定。这就给语文老师带来极大的困难,并且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内容选择的混乱。当下很多老师就是把课文内容误当成语文教学内容,因此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印象多是课文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痕迹。
其实,除了少量的古诗词等流传千古的经典篇目,语文课本中的绝大部分课文内容基本不属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指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
案例分析
案例一《称赞》
一位语文老师执教《称赞》这篇课文,课文除了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外,主要目标是“懂得称赞能增强别人的自信”,这不是语文课程内容,而是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内容。教学这篇课文当然应该让学生“懂得称赞别人”这个道理,但作为语文课的主要目标显然不合适。那么这篇文章的目标怎么定,通过讨论,最后把教学目标定在“这是在学习语言交际”。结果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些教学环节:
1.刺猬和小獾是怎么相互称赞的,大家读一读。
刺猬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小獾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苹果。
2.互换刺猬和小獾称赞的话。
如果刺猬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板凳。”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为什么?因为小獾做得虽然很认真,但是小板凳仍然做得很粗糙,他自己差不多都要泄气了。所以刺猬这样说是说假话,带有讽刺的味道,所以是不合适的。
3.如果把刺猬的话改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真好”,合适吗?也不合适。“一个比一个好”,并不是说小獾做得很好,只是后面一个比前面一个强,所以刺猬这样称赞也不合适。
4.小结:我们称赞别人要恰如其分,否则的话,就给人一种虚伪的感觉,或者迎合别人、奉承别人,这是不妥当的。
教到这里,学生还只是理解,只是感悟。就像学开车时师傅坐在驾驶位上教学生:车子启动应该挂第一档,启动以后要挂第二档、第三档。学生理解了,会换档了吗?不会。不坐在驾驶位上是永远学不会开车的。那么怎么学开车呢?师傅是让学生坐在驾驶位上自己去学换挡,自己坐在副驾驶位上指导。语文课也不能仅仅是听教师说怎么开车,光是理解,学生可能会懂,但不会用,怎样才能会用,关键是让学生去运用,去实践。如何称赞别人,怎么让学生去实践呢?教师设计了让几位同学朗读刺猬和小獾的对话,然后要求学生来称赞这几位同学,思考对朗读好的同学该怎么称赞?朗读不怎么好的同学该怎么称赞。评价谁称赞得最合适。这是一种语言交际规则的教学,”学习如何得体地称赞别人”肯定要比“理解称赞的意义”更加符合语文课的教学任务。语文课程内容的开发,要瞄准语言知识、语文方法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案例二《詹天佑》。
有一个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1. 用一句话概括詹天佑在你心目中的形象
詹天佑是清朝末年杰出的工程师
詹天佑是一个爱国的工程师
詹天佑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詹天佑技术高超,很有创造
师:说话要有观点有根据,寻找课文哪些地方证明你的观点
2. 用一句话为总起句,从课文中寻找有关材料说一段话,要有说服力
詹天佑是“爱国”工程师
默读课文,找出能够说明的材料?
*帝国主义争夺修筑权
*京张铁路工程艰巨
*詹天佑依然接受任务
3. 从课文中找一句总起句,到课内或课外寻找证据练说
1用一句话概括詹天佑在你心目中的形象。2用一句话为总起句,从课文中寻找有关材料。3把以上材料整理成一段话,说明詹天佑是爱国工程师,要求表达连贯、有条理、有说服力。4选一句话为总起句,从课文中寻找材料说一段话,要求:表达连贯、有条理、有说服力。整个课堂上学生一直在说,在练。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训练效率也高。一个学期要是有10次、15次这样的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就有长足进步,这样的表达训练有效果,每个孩子都能参与。
传统语文课堂上好多老师在设计《詹天佑》这一课时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铁路设计成人字形有什么作用?两端掘进法有什么好处。我们不是要培养科学家,不是教学生如何修铁路,而是教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