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
这是我再也没有寒暑假的第一年了,再没有休闲的校园生活,再没有可近可亲的老师,再没有烦恼的作业任务,再没有热闹学习的课堂,再没有叮铃叮铃的下课铃了,再没有打打闹闹的同吃同住同班同学习的室友了……
从此,我们,再也不是学生了。再见了,我的老师;再见了,我的校园!
这个时候开始工作了,开始真正意义上的长大,生活及经济上的独立和学生思想、思维方式的转变,十年寒窗的学生生涯真正结束了。
以后,我们就是社会上的一份子,每天奔波在上下班的路上,会遇到堵车;会睡过迟到,会加班熬夜;会有出错批评,也会得到肯定赞赏;会疲倦抱怨,也会调整心态;第二天,照常精神抖擞地上班,和每个同事早安问好,然后开启一天的工作。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长大的我们,懂得多,烦恼也多,这是无可避免的。正是如此,生活才不会单调无味,不是吗?
长大了,别忘了回头看看,父母的双鬓已布满霜雪,所以无论怎样,都要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天天向上。
加油,社会人!
2015年9月初
这是我上大学的那年那月,一个人从熟悉的家乡拖着大包的行李和家人的千万叮嘱与不舍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新的人和物,新的生活,新的开始,感觉世界又向着自己打开了新的一扇门,没有对前路的未知事物的畏惧与担忧,满心欢喜,唯有对崭新的大学生活的无比向往与期待。
像梦一般,亲爱的大学 ,我来啦!
2012年9月初
这是我上高中的那年那月,从家里开始来到县城里,带着惴惴不安,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原来生活在简单朴素的农村还没有进过县城的我,有着对城里事物的丝丝畏惧与好奇。
就这样,一步一步走进了县城里的高中。
2009年9月初
这是我上初中的那年那月,初中离家里不远,初一到初三三年都是骑自行车,是的,两个轮子的自行车,那个时候自行车还比较普遍、大众化,都是初中生的上学工具。上下学时间,弯弯曲曲的乡村水泥路上都是一辆一辆数不清、各颜各色的自行车,或你追我赶竞赛比快慢,或三五成群成排。一遇到上坡,有的在使劲的蹬着自行车的轮子,有的实在骑不动的下来推着走;一到下坡,那可是万箭齐发,千帆竞流,各种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肆意欢笑声和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壮大喊大叫声充斥在田野和天际之间回荡。
初中,依旧是无忧无虑的三年。
2006年7月前
这是我上小学的那年那月,乡村的小学还是懵懵懂懂的,那时候的我们没有听过补课与补习班。每天,和村子里的小伙伴成群结队地背着小书包叮叮当当地去上学,学校离村子很近,现在来看走路10分钟就到了,我们迈着小小的步伐边走边跑边歇。一条铺着石子的大马路,穿着小拖鞋,拎着爸妈装好在塑料饮料瓶子里的、提前冷却过的白开水,(哈哈,不然塑料瓶可是要被热水烫的七扭八歪的),一蹦一跳地走在石子路上开开心心地去上学。
到了学校,上课有时乖乖听讲,有时也不安分,小学生都怕老师,但不是所有的小孩都怕老师,每个班级总有几个调皮捣蛋、胆子还特别大的男同学带头“兴风作浪”,还有一批总爱起哄的小屁孩,那时候的老师生气起来虽然看着凶凶的,但是还是那么温柔可亲,这个时候班级也就安静下来了,小学生们都乖乖地端坐着,想想那个样子,既可爱又好笑。
叮铃铃下课了,小学生总是一窝蜂的跑出去,去上厕所的,去小卖部买零食的,去操场上玩耍的……好不热闹,小孩子的欢声笑语,儿童的世界,至纯至净至粹。
放学了,下午太阳还没下山,一个个背好自己的小书包,再在老师的带领下,乖乖排好队,跟着领头的小队长保持好队形、靠右走,一步一个脚印,忽而又走又跑,一路上,吵吵闹闹,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麻雀,一刻也不能停歇。
后来,那条石子路变成了水泥路,路换上了新装,行走在路上的人也换了一批又一批。当初的小学生也毕业了,依然忘不了那段无知无畏、只知道每天周一到周五开开心心上学、周六周日有家庭作业却不上学的最纯真无邪的岁月。
后会无期,那年的小学和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