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体制内”有着清闲稳定、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高等优势,但那些在体制内待久了的、已经被“体制化”人,十有八九具有以下特点:家长里短没追求、干起活儿来没实力、提拔晋升没指望、混混日子没目标。
这种种特点,跟体制内独特的人事和升迁规律分不开,被“体制化”的人,以下两种思想的荼毒尤其突出:
第一:莫名的优越感——我的工作天下第一
许多人在体制内待久了,对体制内工作的稳定性甘之如饴,对这铁饭碗充满深深的优越感。在他们看来,在外面那些外企私企里干得再好也不过是个“打工仔”——公司随时会倒闭,资本家又压榨,你要老板的钱老板要你的命,一个不顺眼就会被裁员。
满招损,谦受益,这正是走向被“体制化”的第一步:傲慢、闭塞。
第二:极端的现实主义:“为什么要努力?反正不努力也可以过得很好呀!”
“既然体制内是全中国最好的工作,而我已经得到了,那我为什么还要像我身要私企、外企的同学那样,辛苦考证考学历、加班熬夜做项目?”
“我又不像他们,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保住工作。我的工作稳定不会丢饭碗,并且工作内容没太多挑战性,简单到我不需要更新知识面也能简单应对,何必还费那个神?”
“其次,考了证、学历提升,我也加不了工资、得不到提拔。而且看书学习多麻烦,还不如睡睡懒觉逛逛街,慵懒自在又快活,这日子多安逸!”
放弃自我提升的人,会在日复一日的堕落中江河日下。长此以往,谈吐哪能不庸俗,气质哪能不油腻?
所以,“拒做井底之蛙,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才是王道:
第一, 快快扔掉优越感。
如果是二十年前,你说体制内工作好,没人敢反驳你。分着房子、发着票子、批着条子、包分配着儿子,能不好吗?
再来看看现在,房子没有了,票子不敢乱发了,能批条子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儿子也逢进必考了,而且体制外对人才求贤若渴,但凡一个稍微有能力的人,在经济稍微有活力的城市,随便干几年待遇就秒杀公务员。
以至于现在已经有人感叹,没钱没房的男性公务员已经沦为相亲鄙视链的最底层。这样的情形下,公务员还能有什么优越感可言?
过多的优越感,说到底还是来自于狭窄的眼界,才会觉得自己天下第一。
与其当一只可怜的井底之蛙,不如抱着敬畏之心多走出去看看,多了解体制外的文化,观察最近各行业有什么新气象和新变化,咬咬牙买张去远方的机票,看看不同文化信仰、甚至不同肤色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当眼里的风景多样到和形形色色的人生冲击着我们的三观,我们才会真正相信:天底下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每一种生活方式都值得尊重。而我们和我们的工作,在芸芸众生中,实在是普通得不值一提。
第二, 树立危机意识,实力担当才是永远的铁饭碗。
80年代的国企职工简直不要太自豪,社会地位高,待遇响当当,顺带鄙视一番家楼下卖煎饼果子的小贩。没想到90年代画风急转直下,国企职工大规模下岗,一夜之间连锅都揭不开了。可楼下卖煎饼果子的仍然年复一年赚着小钱,只要人勤快,生意永远在。
今年年初,河北唐山撤销了全市所有收费站,结果引发收费站员工抗议。一名女收费员声泪俱下:“我都36岁了,青春都献给这工作了,除了收费我不会别的,我该怎么活啊?”
作家郑渊洁说过:真正的铁饭碗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还是走到哪儿都有饭吃。正如80年代的国企职工永远预料不到自己会下岗,现在的咱们也预料不到,将来那些空占着编制却毫无价值、个人综合素质远远跟不上时代需求的人,是不是也会成为体制内岌岌可危之人?
所以,在工作之余,请务必警钟长鸣,督促自己保持专业水平,掌握至少一项社会需要的生存技能。这里说的生存技能,要跟日常工作用到的那些诸如写总结写报告、编造会议笔记、迎接上级检查等严格区分开来。因为,这些“技能”有朝一日拿到体制外的广阔天地下,半点用都没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有不甘于眼前的稳定,切实树立起危机意识,才能逼迫自己不断前行。一个人是否主动吸取新知识、学习新技能,不单单体现在挣多少钱这肤浅的表面上,而是对个人气质和长远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有希望,才能到达远方。
我们常听说,某某单位的处长被挖到了某国企中层,年薪一下子翻了5番;某某同事辞职了,先是留学归来,然后举家迁至大城市。当我们提到这些故事时,眼里闪耀着羡慕的光芒,仿佛那只是别人的传说,跟自己无关。
慢着,凭什么就跟我们无关?凭什么那个靠着努力改变命运、让全家人生活得更好的人,不可以是我们自己?谁规定了在体制内一待就必须是一辈子,再也没有更好的可能?
只要我们未雨绸缪,让自己不断进步和成长、成为社会求贤若渴的那一类人才,假以时日机会来临,没有什么不可能,我们也能成为别人眼里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