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马·星河”暑期三下乡----一部皮影戏传译故事
陆丰皮影戏在闽南语系地区亦称皮猴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皮影戏经以兽皮雕镂成影人,借灯光显影于屏幕表演故事。是中国民间最古老的戏曲形式,把水墨画、通花剪纸、单线平涂等各种民族绘画形式,成功地运用于舞台美术,影身、道具雕刻精致,着色艳丽、通体透彻;是集绘画、雕刻、制作、表演、音乐、舞台技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本次湛江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青马·星河暑期三下乡社会服务实队于2022年7月11日到达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进行关于皮影戏的调查。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陆丰皮影的工艺也是颇有讲究,影人、影景以牛皮(也曾用猪皮)制作,影人高约六寸,五官轮廓分明,四肢比例与真人相仿,造型贴近生活。最具特色的是戏曲中女性形象的构造,两臂悉用布帛制成,虽然没了肘关节,却能使动作柔和而又多变。唱腔音乐古朴丰富。以白字曲和闽南语系演唱,唱腔结构为曲牌连缀体,常常运用滚唱、滚白;而乐器分文畔、武畔。文畔用响弦、椰胡、大吹、三吹;武畔用鼓锣钹;在表演中还有“生对眉、旦对脐、净对肩”的动作规范,是南路影戏中艺术蕴藏比较丰富而又颇具特色的一支。
作为我国三大影系潮州影系的遗存,陆丰皮影戏既注重传承,又突出创新,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多次荣获“金狮奖”第三届木偶皮影戏大赛“优秀表演奖”和“传承发展贡献奖”、第21届国际木联大会暨国际木偶节“最佳传承奖”、第二届上海丝绸之路艺术节“优秀技艺传承”等称号和奖项。大大提升了陆丰皮影戏的影响力,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一部皮影戏记载着一段时期的历史和故事,队员们从中学习到了皮影戏的发展,种类等知识,进一步拓展了自己对汕尾非遗文化的认识,加深的对当地非遗文化的印象。作为新一代青年大学生更加要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文化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