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代的好友来京出差,自然免不了小聚。如今商业的同质性越来越严重,在吃的问题上着实令我发愁。朋友是地道的南方人,毕业后留沪工作,经过一番纠结选定了王府井的东来顺。初雪方霁,围着火炉唠着嗑,想想都温馨的不行。
中学时代,读到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被里面描写东来顺铜锅涮肉的场景深深吸引。
“韩子奇坐在王府井大街东安市场北口东来顺饭庄的楼上雅座,无心欣赏窗外的雪景。眼睛只盯着紫铜火锅中沸腾的开水发愣,仿佛在研究那小小的波涛。愣一阵,便懒懒地抬起筷子,夹起一片薄薄的羊肉,伸到沸水里一涮,两涮,三涮,在最准确的火候捞出来,放进面前的佐料碗里一蘸,然后送进嘴里,慢慢地咀嚼着。”
“涮肉何处嫩?要数东来顺。这里的羊肉之所以为别处无法比拟,自有其独到之处:一律选用内蒙古西乌珠穆旗的阉割绵羊,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圈养,再行宰杀,只取磨裆儿、上脑儿、黄瓜条儿和大小三岔儿,一只四五十斤重的羊,可供测用的肉只有十三斤;冰冻后,以极精的刀工,切成匀薄如纸的肉片,放在盘中,盘上的花纹透过肉片清晰可见。东来顺的一斤羊肉要切八十片以上;提味的佐料又极讲究,有芝麻酱、绍兴黄酒、酱豆腐、臆韭菜花、辣椒油、虾油、葱花儿、香菜末儿以及东来顺特制的“铺淋酱油”,锅底汤中加以海米、口蘑……这涮肉就具有清、香、鲜、美的独特魅力,入口令人陶醉,犹如赏玉名家韩子奇细细把玩一件稀世珍品。”
读到此处,作为一个资深吃货,恨不能立马长大,好狠狠的品尝这珍馐。
大学时代,第一次到北京,心心念念的就是东来顺的铜锅涮肉。陪伴我的闺蜜却告诉我东来顺现在遍地都是,并不是特别出色。当时耳根子一软,就放下了去品尝的念头。
然而,事后却后悔不已,书中的情节又勾起了口中的馋虫。
后来,虽然来京深造,但课业繁重,就把它抛在了脑后。
直到去岁入冬时节,G先生加班,我顺路等他一起回家,发现单位旁边就有一家,终于忍不住拉着G先生一起走了进去,尽管G先生也跟我说实在没什么特别。
兴冲冲点了招牌的羊肉、传统的铜锅,再配上老北京的芝麻烧饼。
入口那一刻,真的有些失望。
然而,我自小有一股子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劲儿,当然我指的是对待吃喝玩乐的问题上,对于学业事业好像就差了点儿。
每次经过王府井的总店,看到里面座无虚席,熙熙攘攘,高朋满座的样子,就又想起了“涮肉何处嫩?要数东来顺”。是不是总店别有一番风味?
此次好友来京,打着请客的旗号,实际上也是要满足自己小小的私心。
结果也算是意料之中,也许我自身的味蕾就是对老北京的铜锅刷肉不感冒吧,事到如今只能如此安慰自己。
如今商业连锁帝国遍地开花,大城市的每个商圈感觉就像孪生兄弟姐妹,吃穿都是那些常见的品牌,就连麻辣烫都被几个固定的牌子占据了。固定的配方,固定的生产流程,风格大同小异的装修,无功无过。或许起初它们也是惊艳的,接触多了也就感觉寻常了。
近来日剧《深夜食堂》、《孤独的美食家》吸引了很多吃货的目光,看着剧中一碗泡饭、一份土豆沙拉都能吃的意境不俗,心中很有去品尝的冲动。
一个偶然的机会,闯进了帝都很火的一家日式小餐馆,当然也已经开了好几家连锁店了。日式的推拉门,扑面而来的热气,小小的精致的桌椅餐具,质朴的菜单,让我如同身临《深夜食堂》的现场。
品尝的结果是,我和朋友一致认为和吉野家差别不大。
我想,在我们的生命中,总会不断地有一些令我们向往的远方,可能是某处美景、某道美食,甚至可能是某个“美人”,令我们“求之不得,碾转反侧”。然而,又有不止一次,当远方变为此处,却并不是想象的模样。
如果可以,我想回到那个没有品尝过铜锅涮肉的自己,在少年的梦里想象炉火初雪围绕的美妙境界。
佛说:人生最令人魂牵梦绕的两件事,一件是得不到,一件是已失去。
儒学教导我们要“活在当下”,珍惜眼下所拥有的。
我想,人生有一些到不了的诗和远方也是一件极妙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