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个同事来问我一项工作怎么推进,因为我之前做过很多类似的项目,我告诉她我的做法的时候,她不认同;我说那你就按你的想法来,她又说不知道,说了几次之后我就有点生气,忽然有一个感觉,怎么和我家孩子跟我的相处模式有点像呢?她也是经常来问我问题,我给出各种答案各种选项,她都说不行,搞得我非常有情绪,有时还会发脾气。种种困惑,今天在第二次听樊登读书讲《高绩效教练》的时候,忽然有了答案。
“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过一个状况?当你不断地给别人提建议的时候,在对方听来可能会变成一种谴责。”这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当你不断的跟别人讲你应该怎么做,提各种建议的时候对方会生气,会觉得你是在指责我。之前我也写过文章“人家让你过来了吗”,我告诉人家应该这样育儿,应该那样喂养,应该上什么辅导班,有哪个老师好之类的话,其实隐含着对对方的否定和不信任,所以就容易谈崩了。
想一想发现,别人给我说怎么怎么办的时候,我不也经常会不高兴,心说道我连这个都不会、都不懂吗,需要你来提醒?有时明知别人是好意,可还是很不舒服。
还有一种状况当你给到对方建议的时候,无论你给什么样的建议,对方都会立刻下意识的说不行,这次去无锡和苏州旅游,无论我提出什么建议,老爸都说NO,WHY NOT balabala,搞得我很不开心。
在刚刚开始学习心理咨询的时候,就容易给来访者各种方法和建议,老师一直对给建议这件事特别反对,反复强调不能给建议,我其实一直不太理解这件事,中间反复思考,我理解的是来访者有自身内在向上的动力,但是并未真正理解。这与教练技术的原则是一致的。
那么,出现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是确定谁是真正应该解决问题的人?永远是他们自己。所以一旦轻易给对方建议,一旦轻易的指出对方应该怎么做的时候,对方立刻就把责任感推在了我们身上当一个员工跑来找你问,这事我该怎么做的时候,注意80%的情况之下,他心中都是有答案的。他为什么找你呢?为了让你来替他做决定来担这个责任。当一个管理者随便告诉员工你该怎么做的时候,70%的情况之下,这个建议都是无效的。
我们给过别人和孩子很多的建议,到最后慢慢地都变得不了了之,慢慢都变得没什么用,为什么呢?即便是一个正确的建议,人们在使用他工作的过程当中会不会遇到困难?一定会吧。如果这个建议是你自己想出来的,遇到了困难你会怎么做?那很简单,我要想办法再找到更多的方法和资源,尽力去解决它。
这就是教练之所以要存在的原因,我们要能够学会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对方把这个事做好。这里边有一个前提,教练的存在的前提是相信人的潜能。就好比咨询师信任来访者是有自己治疗自己的能力和动力的,咨询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当中第一章讲的就是谁是来访者,谁是想改变的人,工作对象就是谁,而不是付钱的亲朋好友。有效的方法都是类似的。
这就是教练之所以要存在的原因,我们要学会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对方把这个事做好。这里边有一个前提,教练的存在的前提是相信人的潜能。
GROW模型会专题讲。
辅导的效果,如果老师家长使劲,就导致孩子们不太在意自己的责任。如果老师家长很放松,孩子很使劲,那就方向对了。
我以后对待孩子,要注意觉察自己和孩子相处的状态,不提建议,把责任还给她自己,让她按照自己确定的目标去分析现状、资源、困难,并且想办法实现。
2021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