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故乡?是“吾心安处”吗?
十九岁背着行囊,离开家乡去2000公里以外的地方念书。那时候问我家在哪里,我还是清晰的回答呼伦贝尔。二十年后的今天,再面对这个问题,却需要一堆的补充回答。
呼伦贝尔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十九岁的时候,那里有父母,有朋友,有我熟悉的邻里街坊。那里是家是故乡。是绿皮火车硬座33个小时也要奔赴的地方,过年回家,是每一个东北离家的孩子的坚持。
二十九岁,在呼和浩特安家。从学校走向社会,从一个人变成独立的一家人。有了自己的房子,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社交圈。再被人问起家在哪里的时候,我会说从呼伦贝尔来,定居呼市。
后来,婚姻变故,工作也换了。一年四季漂泊在外。家也搬到了天津。现在再有人问起家是哪里,我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长大的地方已经没有父母亲人,小时候的朋友也都散落在各个地方,街坊邻居都变的陌生了。成家立业的地方也只有房子还在,是租户在住,偶尔回去开会,还要寄住在朋友家里。现在的住处,是租来的房子,我不熟悉那里,也没有自己朋友,只是家人住在那,一年中回去的时间也是屈指可数。
人到中年,说不清来处,也看不到归途。
哈尔滨旅游的火爆,让东北火了起来。许许多多我小时候的生活,被拍出来,展现给各地的网友看。每每遇到这样的视频,总是看得津津有味,还忍不住分享给其他伙伴。乐此不疲的给他们讲述那个我长大的地方。
这一刻,我恍然大悟。
原来故乡,埋在心里的惦念。故乡的印记时刻伴随左右。乡音可能会变,但是听到家乡话的亲切感不会。家乡的人,物,事儿会变陌生,但是那脚踩雪地的吱吱声不会变,那冷空气的味道不会变,还有,隔三差五的向往和想念不会变。
不管人能不能回去,这里永远是故乡。
题外:东北的小孩儿,成人礼就是离家的车票。那里或许不穷,但是偏远,一望无际的黑土平原,能望到接下来几代人的生活。小时候家里人就教育孩子,好好读书,走出这里。
走出来了,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