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参加勾俊伟老师的私房课时,我听到有个小伙伴说自己明明已经很努力了,为啥取得的成绩却和牛人差距那么大。
这也是很多普通人都很困惑的一个问题。
刚好前天“知识大咖”秋叶大叔也来听这个课,他现场拆解了自己的部分做事底层逻辑。
在我看来,秋叶大叔讲的这4点做事的底层逻辑,刚好就可以解决大家上面的困惑。
1、养成好习惯:只要做内容,必搭框架
你写文章、写PPT、写工作报告时,是怎么做的呢?
很多人的习惯做法,就是没搭建框架就开始写了。
这样写很容易引发的结果是:写着写着思维就发散掉了,最后写成了流水账。
那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呢?
就是秋叶大叔说的“只要做内容,必搭框架”,这是牛人和素人做内容时的一个重要差别。
那牛人是怎么搭建框架的呢?
秋叶大叔在他写的《写作7堂课》里,提到了以下3个方法:
(1)从空间维度来搭框架
举个例子,很多公司内部做活动复盘时的做法是:一群人逐个把业绩目标、完成情况、存在问题、改进建议都说一遍。
如果来开会的人有二三十人,信息量那么大,听的人内心一定是崩溃的。
秋叶大叔意识到这样做复盘效率太低了,他于是跟团队的小伙伴说要按空间划分。
什么是按空间划分呢?
如下图所示,秋叶团队的复盘是以部门来做划分的。每个部门把自己存在的问题写上去,将来对照这张复盘表,就可以明确知道谁的问题谁负责,这就是按空间划分。
除了以部门划分,你还可以以产品线、地理位置等来做划分,这些都是从空间维度在搭框架。
(2)从时间维度来搭框架
还是以上面活动促销的复盘为例,除了以空间维度来搭框架,你还可以从时间维度来搭框架。
如下图所示,秋叶团队根据时间轴,把促销分成了:策划、筹备、预热、活动和收尾5个时间段。
小伙伴根据这条时间线,把每个阶段的工作写上去。写完后,大家就很能清晰看到每个阶段哪些工作是重点,哪些工作需要额外关注。
活动结束后复盘,根据这条时间线,你很快就能发现在哪个阶段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由此可见,从时间维度来搭框架,真是梳清思路的一大利器。
(3)“时间+空间”组合起来搭框架
除了以时间、空间为维度来搭框架,你还可以把它们组合起来搭框架。
像秋叶大叔团队,他们最终形成的复盘框架,如下图所示,就是一个“时间+空间”的框架。
搭建好这个框架后,每个部门再把自己在每个时间段要做的事情写上去。
这就相当于可以形成一张检查清单。
等到活动结束后复盘,对照这张检查清单,你就能很快发现哪个部门在哪个时间段的工作出了问题。
由此可见,把“时间”和“空间”组合起来搭框架,形成双剑合璧,你的工作效率会超给力。
养成搭框架的好习惯,所有人都会对你刮目相看。
2、学习有目标:教会多少人,目标必达
你看一本书之前,有想过自己看这本书的目标是什么吗?
你很可能答不上来。其实很多人都和你一样,都不知道自己读这本书的目标是什么。
参加学习活动,也是一样的问题。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参加了很多学习活动,但就是没啥进步。
而牛人就不一样,他们很清楚自己要通过学习来达到什么目标。
像秋叶大叔的学习目标就是:学完在一定时间内能教会XX个人。
以这个目标为导向,他在学习的时候就会不断琢磨,怎样才能教会这XX个人。
为了实现目标必达,秋叶大叔就会使出浑身解数来学习。
学完之后,他会通过线上分享(在视频号、微信群、以及一些平台做直播等等),或者线下分享(给企业培训、被邀请参加的一些线下活动和秋叶团队举办的线下课程等等),来教会自己的目标对象这些内容。
在我看来,你完全可以借鉴秋叶大叔的这个方法。
比如你可以在上课前,在朋友圈或个别微信群说自己将会参加某某课程,学完之后会拉一个微信群免费做分享,有兴趣的朋友打个1。
为了不让这些朋友失望,你在上课时一定会打醒12分精神,去想尽一切办法去吸收课上的知识。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课上有些内容听不懂怎么办。
你可以在课下继续向老师请教啊。
如果请教完还是不懂,那你之后在群里分享时,可以先避开这部分内容,讲那些自己掌握得还不错的。
只要你每次学习前,都设定要教会别人的目标,并做到目标必达,你终将飞黄腾达。
3、深度蹭热点:不流于表面,思想致胜
很多内容创作者,都试图通过蹭热点来增加自己的流量,但效果往往都不好。
为什么会这样呢?
答案是他们的蹭热点流于表面。
举个例子,这几年“区块链”这个词很火,很多人都蹭过这个词的流量。但是,他们对区块链的解读流于表面,说来说去无非就是“去中心化”这4个字,对于“去中心化”背后的思想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此并没有激起多大的水花。
直到原新东方“三驾马车”之一、现真格基金创始人的王强老师的出现。他在一次分享中被问到是否看好区块链的发展。
王强老师的回答是NO。他认为无论技术如何革新,从人文的视角来看,完全的去中心制度是难以实现的乌托邦。所谓“完全去中心化的思想”,不是区块链出现后才提出来的,一千多年前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本身就是完全的去中心化。但是,正如你所看到的,一千多年过去了,政府依然屹立不倒。
据说“知识管理”牛人成甲老师,听完王强老师从人文视角分享的观点,都顿时变成了他的小迷弟。
确实,和那些归纳起来就只有“去中心化”4个字的解读比起来,你肯定觉得王强老师的解读要深刻得多。
他的深刻,来自他是从人文的视角出发,把区块链类比成实现不了的乌托邦。从人类历史几千年的发展来分析这个问题,说明人根本离不开政府,完全去中心化,把政府取而代之不过是在做白日梦。
由此可见,像王强老师那样从人文视角来分析问题,思想深度确实远超常人。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要怎么做才能提升自己的思想深度呢?
王强老师分享过他常用的一个思想模型,如下图所示。
在王强老师看来,认识世界有4个层次:最顶层是人文思维,再往下依次是科学思维、技术思维和商业思维。
如果你只有商业思维,你就看不到技术的演变;
如果你只有技术思维,你最终会对技术的发展走向感到迷茫;
如果你只有科学思维,你就没办法探寻出科学本身的意义。
只有加上人文思维,你才能形成正确的、完整的认知框架。
多看看这4方面的书籍,提升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认知。你以后分析热点时,从这4个层次依次展开,一定会比绝大部分人解读得要深刻太多。
不流于表面,靠思想致胜,才是真的牛。
4、正确打造IP:自认没才华,快速学习;搞得定铁粉,让TA一眼看到你比TA强
前阿里巴巴副总裁卫哲,有一次到一个社群分享,对台下那些自以为认知很高的听众说了狠话:“你们之所以会来参加这个社群,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实际上你们并没有才华。”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昨天秋叶大叔在分享时,也提到如果你想打造个人的IP,首先得承认自己没才华。正因为没才华,所以要通过快速学习来增加你的才华。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要如何快速学习呢?
在我看来,秋叶大叔写的《高效学习7堂课》里,提到的“主题学习法”,最适合普通人。
在这里,我先说一下“主题学习法”不是什么。“主题学习法”不是像很多人那样,今天学写作,明天学情商,后天学领导力。结果是明天一学情商,就把写作给忘了;后天一学领导力,又把情商给忘了。这样的学习,显然并不高效。
那“主题学习法”是什么呢?
说白了,就是在一段时间内,你通过读书、参加课程等方式,来专攻某一主题的知识。
以我自己为例子。2017年1月中旬,机缘巧合下,我要在一个社群做和“时间管理”有关的分享。
其实当时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还是挺薄弱的,但为了做好这次分享,我决定跟自己死磕。
10天内,我读完了20本和时间管理有关的书,包括《番茄工作法》、《搞定》和《善用时间》等等。
专攻完这20本和时间管理有关的书,我对时间管理的经典理论“番茄钟”、“时间四象限”、“GTD”等已经是烂熟于心。
1月中旬,我把这些经典理论结合自己的实践,做了长达3个多小时的线上分享。
分享结束后,群里的很多小伙伴都给我点了赞,说内容太受用了。
要不是在那10天做了主题学习,那天一定不会有那么好的分享效果,自己也不会变成群里小伙伴眼里的一个“时间管理”小IP。
这就是主题学习的好处。
通过快速进行主题学习,来增加你在这一主题领域的才华,你会离成为IP越来越近。
当然打造个人IP,除了通过快速学习来增加你的才华,秋叶大叔在分享中还提到一点,就是要搞得定铁粉,让TA一眼看到你比TA强。
那这个要怎么做到呢?
答案是你的思维模型要用得很溜。
举个例子,这次勾老师的课程,和我同组有一个小伙伴叫小A(化名)。前天在聊天中,她跟我提到自己有2个娃,每年单是2个娃的学费就要花8万。小A想靠自己多赚点钱来分担老公的压力,她目前虽然在做一些咨询,但收费并不高,而且量很少,所以当下挺迷茫的,在犹豫要不要转去做培训师。
根据小A的情况,我脑海里迅速用“SWOT”这个思维模型,对她更适合做咨询还是做培训进行了以下分析:
S (strengths):优势——比起咨询,小A做培训能拿到的收入更高、而且更稳定。
据她所说,自己做一次咨询只能拿到500块钱,但咨询的量并不多。
但如果是做培训的话,小A一天就能拿到大几千,量肯定比咨询多、而且更稳定。
而且小A是现场表达能力超强的人,即使是对着百人讲课,她也一点都不紧张,反而会很兴奋。
这也是她适合做培训师的一大优势。
W (weaknesses):劣势——对小A来说,和咨询比起来,她做培训的劣势是:培训基本上都在外地(小A的家在内蒙古)进行,而咨询可以在线上进行。
不过,由于她有一个非常支持自己的老公,可以帮忙照顾孩子,所以这个劣势对小A影响不大。
O (opportunities):机会——小A是勾老师的弟子,他手上有很多的培训资源,并且很乐意分享给梦卓这些弟子。这意味着梦卓只要愿意去做培训,她的机会是很多的。
T (threats):威胁(竞争对手)——国内的培训市场和咨询市场足够大,只要有能力,都能分得一杯羹。对现阶段的小A来说,这一项可以先不考虑。
通过用“SWOT”这个思维模型进行分析,我得出了小A当下更适合去做培训的结论。
于是在和她沟通的过程中,我把这4项都跟她讲了,最后给了建议:“不做咨询,做培训”。
小A听完我的分析,直呼“厉害”。
其实并不是我有多厉害,不过是思维模型用得比她强。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怎么学习思维模型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看《史上最简单的问题解决手册:高效能人士做决定的51个思考模型》这本书。
我在上面引用的“SWOT”这个思维模型,就是从这本书里“偷师”的。
你不需要一下子把书里的51个思维模型都全部掌握,能熟练运用一两个,都可以让你的铁粉觉得你比TA厉害太多了。
可以说,打造个人IP,是一次修炼提升之旅。
首先你得承认自己没才华,然后再通过快速学习来增加才华。
当你的才华能够搞得定你的铁粉,能让TA一眼看到你比TA强,恭喜你,你已经是一个IP了。
总结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句话其实可以改成:“牛人做事的底层逻辑都相似,普通人做事的底层逻辑各有各的不智”。
就像上面提到的,像秋叶大叔这样的知识大咖,做事的底层逻辑都相似,一般都会有下面4点:
(1)养成好习惯:只要做内容,必搭框架
(2)学习有目标:教会多少人,目标必达
(3)深度蹭热点:不流于表面,思想致胜
(4)正确打造IP:自认没才华,快速学习;搞得定铁粉,让TA一眼看到你比TA强
普通人虽然各有各的不智,但只要你能把这4点学起来,逆袭成为牛人不是梦。
希望有一天,我们能一起站在山顶,笑谈当年曾经多穷困,后来又是如何通过正确的方法逆天改命。
正如李宗盛所说“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专注做点能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的事,这或许就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最大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