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俄扑火
2017.2.11-2.16 莫斯科·圣彼得堡
【一】
为什么想去俄罗斯呢?
这只横趴在地球北边的肥羊,一个草原连着一个草原,一片白桦林连着一片白桦林,茫茫沧海,巍巍高山,红色粉色绿色的建筑点缀其间,浓妆艳抹的万种风情堆积眉间,俄罗斯有句农谚:“这已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世界。”
它的历史纷繁复杂,漫长的时间里,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只有当现实世界里的种族,气候,经济,资源等所有条件都达到一种特殊的比例时,那些看似突然的,无意识的文明包括政治,文学,历史,音乐,绘画,才会以一种特殊的形式爆发。
“俄罗斯人民是战斗民族”
“俄罗斯人庸俗懒惰。”
“俄罗斯人爱钱财如命,目光短浅,贿赂成风”
“俄罗斯人敬业爱国。”
矛盾的评论无可厚非,每一个文明的在通往繁荣的道路上,都或多或少充满曲折坎坷。
但我仍希望能亲眼看到,亲手触到,亲耳听到,这个战斗民族究竟是个怎样的完美平衡的奇迹。
(这不是游记,游记什么的网上一搜就有了,只是一点点个人感受。)
莫斯科仿佛总和冰雪有关,冰天雪地,冷风呼啸,从这里走出来的人,身上好像也都带着寒气,表情冰冷,却不墨守成规,这座城市的人总是身体力行地告诉人们,只要真正的顺应和模仿大自然,就能彼此和睦共处。
男男女女走在路上,资性无比,天寒地冻仍穿丝袜走在街上的女性比比皆是,男人们围巾帽子公文包,手捧一杯热咖啡,脚步迅速,急行如风。不用看正脸,背影已经可以告诉你,中国大妈在右,俄罗斯人在左。
夜晚的冰雪之城有一种清冷的美感,路冷,路灯也冷,好在家中永远有伏特加等待奔波一天的归家人。
晚上的红场比白天好看得多。
它见证了俄罗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它是俄罗斯人民的骄傲。一代代无数的士兵在此受到检阅,踏出国门,走向战场,归来者却寥寥。
朱可夫元帅雕塑。
伴帝王闯护江山,最后死在帝王手。
圣瓦西里大教堂。
曾经叫圣母大教堂,后来改名为瓦西里•勃拉仁内大教堂,它任何一面都是正面,没有正面、侧面和背面之分。教堂中间是一个带有大尖顶的教堂冠,周围分布着8个带有不同色彩和花纹的小圆顶,再配上九个金色洋葱头状的教堂顶,风格独特。
这是伊凡雷帝纪念把喀山汉族赶出国门而修建的。异族文明统治永远是人民的死敌,尽管我们现代人很难准确地理解这个古老的世界,但是当时的人把嗜血和艺术作为荣耀的一部分,是毋庸置疑的。
当时,设计这个教堂的所有的建筑师最后都被伊凡雷帝挖去双眼,就如中国古代给帝皇修墓建筑师都得陪葬一样。最残暴的甲方,和最惨的乙方,留下五彩斑斓的甲乙方结合体。
克里姆林宫不同于故宫,无论当时的故宫有多么富丽堂皇,但它里面已经没有了代表着它功能性的生命。克里姆林宫呼吸着,生存者着,看得见,摸得着,普大大在里面办公,老百姓在宫外心怀感激。
(比欧洲的那个小了一号)
古姆百货
三层建筑,有三个大的拱门。已有三百年的历史,过去这里主要是卖食品、服装等日常用品,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很多名牌专卖店、纪念品商店,咖啡厅,餐饮中心,玻璃屋顶使商场里光线明亮,不同于现在的环形的商场中庭。灯光未曾破坏竖形的建筑形体和原有的巴洛克风,俄罗斯人把它打造成奢饰品的集中营,古典与现代时尚的结合成为这座建筑独一无二的焦点。
那天晚上我们在古姆三楼的57号餐厅排队吃俄式餐,外国人很多,餐饮动线是半自助的,客人取餐全程如同传送带一样,从西到东,沿着餐盘传送带走,看到啥吃的拿啥,在最后一处结账。蛮有意思的。
点的是肉冻 ,樱桃馅饼,土豆蔬菜汤,烤三文鱼配黑米饭,还有一个沙拉。
莫斯科地铁值得一提。
斯大林:“我要让世界知道莫斯科地铁是世界上最奢华最奢华的。”
1938年起,地铁进入二期阶段。二期工程从战前一直持续到二战后期。
地铁的二期工程充分融合了各种被后人总结为“斯大林式”的新古典建筑艺术,各种传统的艺术品,像是浮雕、雕像、壁画、马赛克拼贴画等等,直接加入到车站装修和地铁外壳上。
一个个站点装饰精致且不重复,已经不是传统的交通节点,而是一个艺术馆。完全实现了斯大林想要炫耀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追求。
后来随着领导人的更换,各式各样的风格层出不穷。莫斯科的地铁载着人们,载着历史,以极高的速度在轨道上往复奔驰不息。
少不了玩儿雪的
下面的是俄式自助餐…
这是第一天在莫斯科。有空写写在圣彼得堡的第二三四天吧。
先这么多,很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