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上学的时候,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我们在下面做笔记划重点,一节课讲完,笔记也记了满满的几页纸,但下课铃声一响,转身就忘记老师讲了啥。
工作开会的时候,领导在前面布置任务,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注意事项,我们在后面奋笔疾书,各种标注,生怕遗漏一点,于是又是满满的几页重点。但是在执行的时候,却还是会有不该出现的错误出现了。
究其原因,不是你不够认真不够努力,不过是方法不对,没有理清将要面对的事物的文理脉络,没有分清楚主次,结果就导致了信息冗余,看似处处是重点,但是不利于执行或者记忆时理出头绪,限制思考。因此,如果你想在学习或者工作中取得更高的效率,建议你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做个思维导图,不妨来看看这本《我的第一本思维导图入门书》。
这是一本手把手的教会读者来绘制思维导图,根据思维导图深入浅出地整理所获得的内容。它嫩浓缩大量的资料,再释放大量的数据,这一过程经历了自我对知识的梳理,把握,记忆,自然印象深刻,轻松掌握其中精髓也就不在话下了。
《我的第一本思维导图入门书》作者是胡雅茹,作为一名畅销书作家,她还是中国台湾补习班全脑学习神童计划讲师,柏麦思企业的管理顾问,还兼顾了超强记忆,心智图,快速阅览的资深讲师。还做过社区发展协会学习方法讲师等。其专业能力令人称羡。
本着“快乐学习,快速运用,聪明生活”的教育理念,胡雅茹的这本《我的第一本思维导图入门书》分别从思维导图的思考功能,画图要点,注意事项以及运用方面,巨细靡遗的都做了详细的指导,下面我们就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的了解这本书吧。
1.为什么要画思维导图?
A, 思维导图符合了超强记忆和沟通的原理。思维导图符合视觉性,动觉型,听觉型的沟通与学习方式。可以很轻易的捕捉到一些稍纵即逝的想法,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进入思考的死胡同。
在沟通上,不管是跟自己的沟通还是与他人的沟通,思维导图能很好的进行自我审阅和思考记录。能够图文并茂而让对方更清楚明了的了解我们所传达的信息。
B,思维导图能加速大脑的思考。为了更好的赢得竞争力,我们需要提高学习力,这其中就包括记忆力,逻辑力以及其他的比如行动力,观察力等等。而思维导图把这些能力以一种图形来表现出来,调动大脑中的思绪与思考脉络,这样也就间接的提升了思考能力。
C,有利于四个基本思考原则的发掘。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或者一件不熟悉的事情,我们就要结合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纪要广度也要深度。水平思考可以培养创意,之后可以用垂直思考进行深度加工,创造出“可被执行的方法”。当然分类思考和类似曼陀罗思考也一样重要,它能进一步提高我们思考的能力。
针对以上,活学活用制作了一张思维导图。
2. 怎么画思维导图?
画思维导图需要的工具:可以选用颜色深,色彩浓烟的彩色笔或者马克笔等。另外还需要准备好剪贴的工具,如胶水,剪刀。选上一张尺寸合适的纸,基本上就算是齐活儿了。
画思考导图的步骤:按照顺序,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操作。
在纸的中心画上主题
画上第一个呈放射状的主脉,由粗到细
辅助与文字和插图
填上次要的概念标题,画上支脉
按照以上方法,把其他的主脉支脉完成即可。
注意事项主要有:可以根据需要在中心主题上画框,主脉的线条要由粗到细,这样可以增强与主题的关联性,而支脉就可以随意了。包括字长与线的长度也要保持适度的长度,以视觉上的美感和舒适度为准。
关键词一般是四五个子组成的,对有关联性的关键词,在话的时候要注意线条不要重叠交错。另外主脉的数量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把更重要的内容要靠近中心主题,层次要分明,且层次最好是小于4层到5层。
3,思维导图的分类有哪几种以及思维导图要怎么运用?
从无到有:创造型思维导图。可以用于活动策划或者目标设定。先用头脑风暴想出尽可能多的想法,创意,然后做个分类,用逻辑力分析这些想法,最后完成想要达成的目标。
从有到有:整理型思维导图。可以用于日程表规划与读书计划,或者阅读笔记。在做阅读笔记时需要先理解书中内容,然后以自己的话语解释这个部分,必要时可以查字典,最后在脑中思考整理一下,做成思维导图。
从有到无:提示型思维导图。可用于演讲提示和作文大纲。在开口或者动手之前,我们在心中都需要一个大概的框架和相关的关键词,然后根据这个框架和关键词再创造,这一过程不仅能很好的发散思维,还能使自己的演讲或写作能力得到提升。
从无到无:沟通型思维导图。可用于个人履历和会议简报。一开始没有共识的双方在交流沟通之后,把主要内容记住了,思维导图只是用于备查,
思维导图能够简洁有效的整理信息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鲜艳的颜色不仅能刺激大脑的思考,还能加强记忆的效果,这对于学生和职场人员简直不能太好用。加之现在用电脑绘制思维导图也比较实行,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思维导图的重要。
一副好的思维导图就好像是一件法宝和利器,让你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能游刃有余,事半功倍。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这一能活学活用之术,如果不能从小就开始学,那就从现在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