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春久旱少雨乎?才,《雨读》得结结巴巴,断断续续。
呵,当然是说笑话。
但,从知道《雨读》到熟识《雨读》,及作者其人,还真是一波三折呢。
从朋友圈里看得"一苇"推荐的文章:你读书的样子,就是一道风景。
真是妙之又妙的文字,一时读的心花怒放,就留意了一下作者,想着他那里应该还有一堆的文字惊喜吧?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推本溯源,从一苇那里要来了作者的联系方式。
就知道这位新朋友去年出了一本散文集,即《雨读》。微信里问"雨读"何义。答曰:见书就知道了。呵,这是额外赠了一个“梗"啊。也好,乐意接这个梗。
一番周折,就有了这本《雨读》,去读,果不其然。
《雨读》是河东本土作家董朝科的新作。一名司法战线上的老兵,三级高级法官。书中得知,临近退休的年龄了,他却偶然又忽然地爱上了"简书"的写作方式。便一发而不可收,才一年多的功夫,便妙笔生花,写了散文数十篇,并付梓成集40万字的《雨读》。真可谓一次人生的华丽转身了。
读他的文章,直觉得文笔细腻、流畅,接地气,篇篇充满着正能量。而且,几乎每篇都可以独当一面,作演讲稿的范本。随手翻开一页,都如聆听一场生动的讲演会。
"把过往当成故事来讲",这得有多么自信与坦然的态度,才能一生一世皆故事呢。"学会与生活和解",无疑是要送你一把人生的"万能钥匙"。"随和是一种高情商",谁说不是呢,外柔内刚的太极手段。遇事仅有"噼里啪啦"的暴脾气是不够的。“院里有棵无花果",但他更乐意"墙里结果墙外吃"的做人之道。
就不一一罗列了,单看这些文章的题目,自有几分明了。与当今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的"缺钙"之文风相比,别开生面,一反常态。对于一个身处在个性、随性,眼花缭乱的风靡的自媒体时代,还能保持一种朴实无华、风清气正的写作状态,真是一种难得的文字洁癖。
"我的很多文章都记录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情感,没有刻意渲染,只是把心路历程记录下来。"所以他的文章,更显的言之凿凿、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并非臆想症,洞穴来风的那种,而是来自工作、生活、思考下的感受与升华。实乃一本不可多得的人生"实用器"也。
"一个人的青春和外貌都是短暂经不起推敲的,唯有气质和涵养才可以一路伴随,经久不退。"文章里,这般警句格言,俯拾皆是。
只说是文如其人,至今,虽还未见得真身,却已经对作者的人品、文品、三观,深信不疑了。
也可见,作者"晴耕雨读"的本源了。
呵,我俩之间的启端,还有一个小插曲,爆料一下。初始,因并不相识于作者,开口即去"讨书",面有难色,就耍了个小聪明,拿书去换?居然被"欣然"。那时,正好是诗人流沙河"仙逝"的日子,就顺手买了诗人的《字看我一生》,一式两份。书回来了,一分为二,我俩各得一本,才算心安。
后来却发现,"沙"老的这本书,满纸的甲骨文推演,而且是老版的手写体。虽珍贵,却没有一付文言文、书法的好"牙口",才叫个"难啃"呢,啃了,也不好消化。难怪字看他一生。
如此,怕是也得看"我"半辈呢,即便是囫囵吞枣。
不知"一分为二"的那端,意下如何?想必也不会太轻松。呵呵,还未晤见,就给董兄挖了个坑。
有道是,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要还他"梗"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