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王蒙 综合网络
有没有想过,你这一生究竟会自主阅读多少本书呢?
如果一个人要真的读书破万卷,相当于每天至少要读半本书,一年读185本,连续60年不间断。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太忙了,占据注意力的事物也太多了,很难有时间坐下来好好读书。
事实上,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我们可以轻易得到好的书籍;但这也是最坏的时代,早在1755年,狄德罗就说:书籍增长得太快了,在未来,从书本中学习知识如同直接研究宇宙一样困难。
然而,读书依然是一件值得终生投资的事情。
美国一个作家叫史蒂芬·西博德,他用了30年的时间,采访了1200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发现这些人之间一个共通的主要线索就是,他们都喜欢通过读书来增长知识。
西博德说,“如果你走进一个有钱人家里,第一个吸引你注意的一定是他们海量的藏书。这些人通常都是通过书本自学成功的。”
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黄金搭档,他这样形容他和巴菲特将阅读和持续性学习摆在人生的重要位置:“和大多数商业人士比起来,沃伦和我在阅读和思考上花的时间远远超过做事的时间。是的,我们每天都会留出绝对的时间,坐着思考。大多数商人都不能理解,但我们很坚持:阅读和思考。”
任何事都有诀窍,读书尤其如此
我始终相信,99%的人都不可能读书破万卷,事实上,我们因为焦虑而盲目地买书,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现代人想要静下来好好读完一本好书,简直就是最高级的奢侈。然而,读书后过半年你再回忆回忆,还能记得自己读了什么吗?无法纳入个人知识体系的阅读,就是盲目阅读。无法将知识转换为能力的阅读,就是无效阅读。
那么,我们怎样读书,怎样选书呢?
王蒙在《别让手机肤浅的浏览毁了你本该深度的阅读》一文中写道:
在人们日益以触屏浏览取代苦读攻读的今天,我们还有没有深度的与认真的阅读呢?仅仅浏览,是视觉与听觉的瞬间刺激,容易停留在相对浅薄破碎的层面上。在急于求成的社会氛围中,已经出现了一批万事通、万事晓、不查核、不分辨、不概括、不回溯、无推敲斟酌、绝无任何解析能力更无创意的平面信息性能人了。
读书是一件值得终生投资的事情,它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纳前人的大智慧。
书与生活互证、互补、互见。就是说,通过读书,可以看出生活是怎么回事;通过生活,可以看出书是怎么回事。
另外,书还有一种条理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尽管对你来说非常亲切也非常重要,但只有经过符号化的梳理,也就是经过语言和文字的梳理,你对世界的认识才开始条理化,这种条理性是日常生活所给不了的。
干脆说,离开了阅读,只有浏览与便捷舒适的扫描,以微博代替书籍,以段子代替文章,以传播技巧代替真才实学,以吹嘘表演代替讲解探讨,将会逐渐造成精神懒惰。使人们惯于平面地、肤浅地接受数量巨大、品质低下、包含了大量垃圾赝品毒素的所谓信息,丧失研读能力、切磋能力、求真求深的使命与勇气,以致连掂量追究的习惯也不见了,苦思冥想的能力与乐趣也没有了,连智力游戏的空间也龟缩到屏幕前的一角了。
那么在今时今日,应该读什么类型的书呢?
王蒙说,我主张读一点费点劲的书,读一点你还有点不太习惯的书,读一点需要你查查资料、请教他人、与师长朋友讨论切磋的书。除了有趣的书,还要读一点严肃的书。除了爆料的书、奇迹的书、发泄的书,更需要读科学的书、逻辑的书、分析的书与有创新有艺术勇气的书。
获得信息越是便捷、舒适、海量化,越要认真读书,读费脑筋的书。用脑筋读书,而绝对不只是随大流、随趣味、得意于精通八卦,夸夸其谈,最后变成聪明、万事通型的白痴。
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强调:坚持阅读,受益无穷。在触屏时代,不要做网络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