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篇公众号文章,说被充分满足的孩子,孩子不会被惯坏。
下面的评论也都是支持声音。
我其实也是充分满足孩子的践行者,我家孩子也确实没有被惯坏,反而越来越懂得节约。
但是我们在讨论这个话题时,绝对不能忽视确实有被惯坏的情形的。
有些父母看上去也是充分满足孩子,对自己很节省,对孩子很慷慨,但孩子逐渐长大,显得蛮横娇纵,恃宠任性,需求无度,甚至长大后不工作啃老,还很心安理得。
同样充分满足,呈现出不同的养育结果,这是为什么呢?
需求与回应其实很简单。孩子有需求,父母回应,可以是满足也可以是不满足。不满足什么原因,比如,经济条件有限,如实告知。
干净利落的互动,孩子虽有遗憾,没有别的。
当正常的需求面对的是不正常的回应时,会变身成贪婪无度的外表。
当孩子有需要时,1.父母有条件的满足。告诉孩子以后乖乖听话,好好学习等。
父母不是为了满足而去满足,而是为了控制。这就是畸形互动:表面满足,内里控制。
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呢?
此时的需求虽已被满足,但未完待续……后面我要不停地回馈给父母,以完成交换。
一旦有需求时,就会进入讨好模式,这种生存模式下,大大降低孩子的值得感配得感。
2.有前因的满足——“我们家穷,但我们省吃俭用都是为满足你。”孩子的感受是,好有负罪感,都是我在给家庭增添负担,我就不该有需求。幼时埋下的负罪感,随着年龄的长大会成为“需求无度”的反弹神器。
3.父母攀比心重,大到择校小到日常吃穿用度,会不自觉和周围人比较,生怕孩子受歧视。
这其实是父母自己内心戏码,但久而久之孩子会受到影响。也会和周围同学攀比,需求慢慢膨胀。
之前新闻爆料很多大学生,家庭贫寒,交上学费对家庭已经负担不小,却在学校装阔,一定要父母给配高档笔记本等昂贵的电子产品。
4.把自己的需求当做是孩子的需求。父母幼时未被满足的需求形成的创伤,成年后强加给孩子。小到一个玩具,大到择校选专业。
孩子反抗这份强加的需求时,父母再次因未得到预期的回应而再次受伤,与孩子形成对抗,认为孩子不领情,不懂珍惜。
王人平老师说:要孩子对父母的需求、情绪,乃至人生负责,是亲子关系的倒置,不仅吸食孩子的能量,也让自己活成巨婴。
久而久之,面对强行被安装的程序,如同一个躯体被附着两个灵魂,孩子分不清哪一个是自己的,长大后面对各种诱惑,很容易什么都想要,却什么都抓不住。
6.满足后指责孩子不懂珍惜,也会给孩子制造匮乏感。
这类家长并未把所满足的事物与自己做一个明确的切割,没有真正放权给孩子。尤其是在报名各种兴趣班时,起初孩子兴致勃勃,家长满足,体验后不想继续,家长因为孩子半途而废而倍感失望。
长期被越位剥夺选择权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容易人云亦云,别人说好,就是好,就都想要。
学会取舍,是在不断地选择与放弃,在得到与失去中形成的。认识自己,并懂得取舍,是人生更大的智慧。
总之,充分满足,并非单指物质的充分,也包含意愿的充分。以上的几类家长都是物质给予充分,但意愿却是大打折扣的。
纯粹的意愿,就是愿意去满足而已,没有前因,更不带后果,不附加任何条件。
那些人人都嗤之以鼻的贪婪背后,实则是匮乏感的无力呐喊,以恃宠任性,欲求无度呈现出来。
父母要觉知和区分什么不属于孩子的部分,让那些匮乏以我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