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似乎形成了习惯,每每读完一本大部头,接下来就习惯性会挑一本散文选来看。许是对脑力和时间的调剂吧,散文短小随意,随时可以拿起来翻上一两篇,无需特费脑力,却可在轻松间得到一些人生箴言。
尤其是读到了喜欢的书,我这种一探究竟的个性就会对作者产生兴趣,找来作者的散文或者随笔来看,相较其他形式作品,更能走近作者真实的心路人生。
前段读了老舍的一本作品精选集《我这一辈子》,《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离婚》这些都是单独读过又重读的,再读节选一样有味,只是遗憾收录的散文不全,于是心仪了这一本独独的散文精选《就爱这人间烟火》。
抛开了功利心,才能用自己的主观眼看事物,离了学堂,现在读老舍的文字,才真切地发现这平凡文字,竟描摹出这样动心的烟火人间--记去过的地方,记生活的律动,记生活中的人们,记文艺与家庭。
作为入选语文教科书作品最多的作家,在这京味幽默中品读生活的诗意与温情,也在这温情中窥见了老舍的人生。
老舍说【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老舍一岁半的时候,没了做皇城护卫的父亲,母亲带着八个子女,靠给人洗衣、缝补或裁缝为生。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
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流!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传给了老舍。老舍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他不可的时候,便不敢不去,正像他的母亲。这点我也如此吧?怕,但是若非做不可的时候,却又要做得漂亮!
母亲很爱老舍,但穷困比爱心更有力量,所以九岁的老舍还目不识丁。所幸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这位富可比西直门半条大街的阔大爷,领着老舍入了学,却在散尽家财后入庙为了僧。
老舍说【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就是宗月大师。
老舍从母亲那里习得了“软而硬”的个性 —— 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作人上,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 —— 这软而硬的个性,使他在1966年的动乱中纵身太平湖终结了人生......
每读老舍,愈喜爱这讽刺与幽默的运用,就愈唏嘘这太平湖一跳;世间幸而有过老舍,老舍幸而有过宗月大师,我幸而读过老舍笔下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