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观察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
观察和评论要区分开,如果我们在观察他人说话时,带有评论,他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观察时要避免绝对化的结论。
在对他人进行评论时,尽量客观清楚的描述观察结果,避免主观的说法。
当你说,小明你很少配合我。这是带有批评的想法。
你可以更客观的说,小明,我最近组织了三次活动,每次你都说不愿参加。这是针对实事的描述。
再比如:一场NBA比赛中欧文一个球没进,是客观评论。当你说成,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就变成批评了。
感受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
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
区分感受和判断。
“我觉得”是一种想法,不是感受,我觉得我没有收到重视是一种想法。
感受更多是和以下词一起出现:
兴奋 喜悦 欣喜 甜蜜 精力充沛 兴高采烈
感激 感动 乐观 自信 振作 振奋 开心
高兴 快乐 愉快 幸福 满足 平静 自在 舒适 放松 踏实 安全 温暖 放心等。
消极的感受:
害怕 担心 焦虑 忧虑 着急 紧张 心神不宁 心烦意乱
忧伤 沮丧 灰心 气馁 泄气 绝望 伤感 凄凉 悲伤
恼怒 愤怒 烦恼 苦恼 生气 厌烦 不满 不快 不耐烦不高兴
震惊 失望 困惑 茫然 寂寞 孤独 郁闷 难过 悲观
沉重 麻木 精疲力尽 委靡不振 疲惫不堪
尴尬 惭愧 内疚 妒忌 遗憾等
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需要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需要。
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表达问题。
我们习惯于对他人的指责、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对此的反应基本是申辩或反击。
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
请求就是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希望对方做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请求要与命令区分开,命令一般容易引起反抗。
非暴力沟通关注的是,与他人真诚的联系,并不适合于改变他人,以使他人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
当我们与他人交往时,看重彼此的关系,并能兼顾双方需要,那么,他们也就会相信我们的表达是请求而不是命令。
—— 读《非暴力沟通》